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專題 > 正文

天安門城樓修繕年餘重新開放

2019-10-04
■天安門城樓10月3日起恢復對外開放。 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帥 攝■天安門城樓10月3日起恢復對外開放。 香港文匯報記者張帥 攝

香港文匯報訊 綜合內地媒體報道,北京市人民政府天安門地區管理委員會10月3日宣佈,天安門城樓歷時一年多修繕,盛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典,當天起恢復對外開放。

天安門地區管委會稱,為更好地保護文物古建,進一步提升遊客體驗感,確保安全有序參觀,根據《景區最大承載量核定導則》並借鑒其他景區做法,天安門城樓每日限參觀遊客9,000人次,現場售票窗口將視具體情況適時停止售票。

新國徽採用木質結構

3日一早,從山西太原來到北京遊玩的張女士一家就來到天安門城樓下,開心地在城樓合影。來自上海的劉先生今年72歲,他來到天安門城樓上,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國》。「我們為祖國自豪!為祖國點讚!」劉先生和他的朋友周先生都不禁感歎。

《北京晚報》3日報道說,恢復對外開放前,一枚重新複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就已懸掛在天安門城樓上。木質結構的新國徽由龍骨、浮雕和背板組成,分別選用優質的松木、適於雕刻的橡木和全實木材料。這是1950年至今城樓上經過三次更換後懸掛的第四枚國徽,不僅工藝精湛,高度和寬度的尺寸精確到了毫米,使用期至少可達50年以上。

據工作人員介紹,去年開始修繕天安門城樓時,天安門地區管委會對懸掛了近50年的國徽進行了檢查,發現有多處開裂、剝落等現象。經古建專家和相關部門實地踏勘確認,1970年天安門城樓大修後懸掛的這枚木質國徽,歷時49年的風吹日曬開始自然風化,已不宜繼續懸掛。

在新國徽選材製作方面,複製前考慮過用鋁材、合金甚至航空材料等新材質;但經多處實地調研發現,金屬材質國徽在夜景照明開啟後反光明顯,影響整體觀感,與天安門古建的特性不協調,且金屬材質會對城樓本體已完成的防雷體系存在擾動。由此,新國徽決定繼續採用木質結構。

「因建築的限制,城樓上國徽的高度是固定的,尺寸大一點安裝不上,小一點則氣勢不足。」相關工作人員指出。由此,經過精準測量後,新國徽的高度確定為2.67米,按規定比例寬度確定為2.48米,實現了原規格複製。

修繕利古建永續利用

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時,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天安門城樓從此成為新中國的象徵,是國家舉辦重大國事活動的場所。

去年6月15日,天安門城樓正式開始修繕工作。明清時期,天安門城樓曾進行過兩次重大修建;新中國成立後,1970年對天安門城樓進行了翻建,使其具備較強的抗震能力,並增添了廣播電視轉播等設施。近年來,經專業機構檢測,天安門城樓及城台雖總體處於安全狀態,但也出現多個問題,影響了日常開放和重大活動的使用需求。

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說,本次工程屬於常規保護性修繕,包括重做城台防水,剔補局部空鼓牆體,屋面瓦件局部查補;檢修或更換已達到使用年限的管線或設備;進行必要的彩畫修補和文物保養工作。

據了解,修繕工作原本計劃今年5月底全部完工。天安門地區管委會4月宣佈,由於修繕工程增加了部分施工內容,工期將延長。專家表示,為最大限度修復及保護古建文物,修繕工程提高了部分保護性設施的安全等級,相應增加了一定的工程量。專家還指出,此次徹底排查和修復,有利於天安門城樓文物古建的永續利用。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