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專題 > 正文

傳承黎錦技藝 拓寬就業渠道

2019-10-04
■符金花的孫女(左)對黎錦頗有興趣。 香港文匯報記者何玫 攝■符金花的孫女(左)對黎錦頗有興趣。 香港文匯報記者何玫 攝

黎族沒有自己的文字,黎錦所傳承的花紋圖案就是這個民族的獨特史書。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三千年歷史的黎錦被稱為中國紡織史上的「活化石」。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史書上就稱其為「吉貝布」,其紡織技藝領先於中原一千多年。

檳榔谷裡年近80的符金花在用心地編織黎錦,只見她席地而坐,兩腿併攏伸直,腳和腰部共同將正在織的線扯直,不同顏色的棉線在雙手的配合下,漸漸呈現出精美的圖案, 不少遊人被深深吸引,停下腳步駐足觀看。

政府投5000萬辦館培訓

二十一世紀初期,黎錦技藝曾處於瀕危邊緣,掌握這一技藝的人數已不足千人。符金花說,她的兩個女兒都不會編織黎錦,但讓她感到欣慰的是,12歲的孫女對黎錦頗有興趣,在她手把手的傳授下,孫女現已會織簡單的圖案。

據了解,近幾年中央和地方財政已投入5,000多萬元對技藝進行「搶救」,除開辦黎錦技藝傳習館、培訓基地外,政府還投入大量資金保障傳承活動正常進行,培養了一批黎族織女,海南目前基本掌握紡染織繡技藝的人數已達11,000多人。在檳榔谷的黎族婦女除每月有2,000多元的工資收入外,所編織的黎錦還能出售換錢,按照圖案難易程度的不同,售價分別在人民幣1,000元至10,000多元不等,很受顧客歡迎。

白沙黎族自治縣少年宮培訓中心教師符秀英是黎錦雙面繡技藝傳承人,她認為黎錦是脫貧致富的一條好路子。她開的網店銷量不錯,去年已有近百萬元的訂單,買家都是慕名前來定製購買,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客戶居多。她現已組成了80多人的黎錦織繡合作社,並經常舉辦各種培訓活動,帶動當地婦女靠巧手織繡出自己的小康生活。如今傳承幾千年的黎錦已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不僅成為海南當地群眾脫貧致富的技藝,其產品更成為旅遊工藝品和禮品正在走出海南島、走向國際。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