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和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出訪中亞和東南亞國家期間,先後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大倡議,得到國際社會高度關注,「一帶一路」倡議由此誕生。目前,已有127個國家和29個國際組織同中方簽署「一帶一路」合作文件,簽署範圍自亞歐大陸拓展至非洲、拉美和加勒比地區、南太平洋地區。
共同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帶一路」建設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其旨在努力實現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國際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發展新動力,共同實現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主席說過,「一帶一路」倡議源於中國,但機會和成果屬於世界。中國外交部曾介紹稱,通過參與「一帶一路」合作,有的國家建起了第一條高速公路、第一條現代化鐵路,有的國家第一次發展起了自己的汽車製造業,有的國家解決了困擾多年的電力緊缺問題。
統計顯示,中國同沿線國家共同建設的82個境外合作園區,上繳東道國稅費20多億美元,為當地創造將近30萬個就業崗位。得益於共建「一帶一路」,塞爾維亞斯梅戴雷沃鋼廠項目起死回生,還使整座城市的人口出生率由減轉增,重新點燃了當地老百姓追求幸福的夢想。
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內,以「六廊六路多國多港」合作為主線的硬聯通國際合作不斷深入,中歐班列、陸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建設成效顯著,跨國經濟走廊合作日益深化,鐵路、港口、公路、管網等基礎設施項目合作穩步推進,經貿合作園區建設不斷取得積極進展。
得益於共建「一帶一路」,世界最大的內陸國哈薩克斯坦在中國連雲港找到了太平洋出海口;在德國杜伊斯堡投資興業的中國企業由2014年的40家增加到目前的100多家;中國企業接管經營希臘比雷埃夫斯港後,比港集裝箱吞吐量全球排名從2010年的第93位躍升至第36位;中國企業在埃及投資建設的項目使埃及成為世界第三大玻璃纖維生產國。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香港文匯報記者 葛沖 北京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