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修復地下老渠 免開坑減爆渠

2019-10-07
■原位固化內襯修復技術,把內襯軟管套筒拉進原渠管內,形成新渠管。■原位固化內襯修復技術,把內襯軟管套筒拉進原渠管內,形成新渠管。

施工期短可減擾民 首階段工程料2022年完成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文森)老舊渠管有機會出現嚴重耗損,導致渠管塌陷,並釀成路陷,影響交通、環境和公眾安全,渠務署自2017年起分階段為被評定為高風險的渠管,規劃全面的勘測及修復工程,正採用毋須鑿開喉坑路面的修渠方法陸續為風險偏高的地下渠管進行修復,以減低爆渠的風險,首階段的工程預計在2022年完成。

全港的地下雨水和污水渠管總長逾4,500公里,其中不少位於舊區的管道更已使用逾30年,發展局局長黃偉綸昨日在網誌中指出,有關渠管有可能已經出現老化和損耗,當中污水管道長期處於污水產生的腐蝕性氣體環境下,更有較高風險出現老化和損耗。

渠務署在今年初開始續為高風險地下渠管進行修復,但香港人多車多,地底亦鋪設了煤氣喉管、通訊設施和水管等各種公用設施,傳統「開坑式」修復技術,難免對交通及居民造成影響,黃偉綸指渠務署進行有關工程時特別使用了近年新引入的「無開坑式」技術,毋須挖掘一整段路面便能更換及修復渠管,以減輕工程對市民造成的不便。

黃偉綸並邀請了渠務署同事介紹如何以這種「無開坑式」的先進技術修復渠管。渠務署工程管理部工程師陳家賢表示,「無開坑式」管道修復工程只需在個別位置開出一個臨時豎井,以便把新的喉管物料套進舊渠管內,形成新渠管。他指這種方法需要開挖的地方較小,施工期相對較短,完工後能迅速恢復行車,對公眾的影響可以減到最低。

「套豬腸」修乾渠 「螺旋式」修濕渠

陳家賢補充,工程人員復修乾涸渠管時會採用俗稱為「套豬腸」的「原位固化內襯修復技術」,做法是把約10毫米至40毫米厚的聚酯纖維(Polyester)內襯軟管套筒,由「進口井」拉進原管道內,再以蒸汽或熱水令其膨脹並固化,形成新渠管。

若需復修的喉管仍有水流,工程人員則可使用毋須截流的「螺旋纏繞修復技術」,利用特殊的纏繞機以螺旋方式把以鋼加固的聚乙烯帶狀物料捲成喉管形狀,在原管道內製成新渠管,或土瓜灣庇利街工程地盤所採用的「內套喉管法」。

陳家賢指,工程人員採用「內套喉管法」復修喉管時會先在適當位置建造一個臨時豎井,再把部分舊喉管切割開,待清洗和檢查後再把1.5米長的玻璃纖維膠管逐段推入破舊或受損的渠管內,最後用水泥灌漿填滿新舊管之間的縫隙,形成新渠管。他指玻璃纖維膠管看來較薄,但結構強度等同石屎渠管,壽命更長達40至50年。

黃偉綸表示,全港雨水及污水渠修復工程涉及18區,渠務署同事會以4個月時間走訪各區諮詢區議會屬下委員會,向持份者解釋工程項目詳情,希望讓工程盡快上馬,還透露在今年初已經展開的第一階段工程預計2022年完成,並指渠務署期望能於明年開展第二階段工程,為荃灣、深水埗、油尖旺等6區的雨水及污水渠進行勘測和修復。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