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到農曆正月十七,苗族人都要舉行儀式迎請山神「芒蒿」,跳芒蒿舞,祈求來年幸福安康、五穀豐登。小伙子們戴着用杉木板雕刻而成的表現不同神情的面具,全身裹紮着青油油的蒿草,姑娘則穿上霓彩繡衣和熠熠生輝的飾物,伴隨着高昂而清脆的蘆笙跳起踩堂舞來。
傳說在很古遠的年代,苗族祖先居住在深山老林裡,時常遭遇盜賊偷竊、侵擾掠奪。他們想了很多辦法都未能倖免。於是,他們找來古樹皮製成面具,用古藤製成蓑衣,臉上塗抹黑灰扮演「芒蒿」(野人),在農曆正月十七這天跳起了芒蒿舞。盜賊誤以為天神下凡不戰而退。 從此,芒蒿就成為苗家崇尚的山神。苗族祖先相信借助面具,獲得了山神偉大而神奇的力量,每年正月十七都要舉行儀式迎請山神「芒蒿」。
在苗語中,「芒」意為古老、往昔,「蒿」意為舊。「芒蒿」即指古舊的東西,是帶有原始宗教儀式性質的祭祀樂舞,苗族視其為溝通人與神陰陽兩界的媒介。「芒蒿」手中的竹棍是神力的象徵,他們不斷揮舞竹棍,借助竹棍向前撐空翻,向後抵以仰天,蹲、跳、翻、躺,演示功力以此驅魔壓邪、禳災去禍,保護村寨平安。
鄉村遊帶旺 助吸更多遊客
「芒蒿」模擬春耕田、播種、收割等生產動作,是祈願新一年風調雨順;模擬攙扶、過橋等生活化的動作,則表現苗族對人際間互助信任、友善關係的讚美以及對和諧社會的頌揚;雙手塗黑色的鍋灰,拍拍老年婦幼的手,意味着吉祥賜福,祝福老人健康長壽,祝福婦女越長越漂亮,祝福小孩聰明伶俐、快快長大。
如今,隨着鄉村旅遊的發展,安陲「十七坡」已成為融水極具特色的大型苗族系列坡會之一,「芒蒿」也早已失去原本抵禦山匪的功能,透露着祝福之意的「芒蒿節」吸引越來越多想要「得福」的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