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法國的玻璃吹製師、蠟藝師、高定刺繡師和中國的蜀繡、漆器、竹編非遺傳承人合作完成一件件「混血」藝術品,將會產生出一種怎樣的效果呢?日前,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遺產文化節期間,「新山海經-中法傳統手工藝合作項目」揭開神秘面紗,引起中外藝術家和當地觀眾追捧。■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李兵
據悉,「新山海經--中法傳統手工藝合作項目」由法國獨立藝術家Eric Benque發起,他先後徵集了7名法國手工藝人提供的半成品或作品的一部分,然後從成都篩選了11名非遺傳承人完成剩下的一半作品。中法傳統手工藝人共完成了11件「混血」作品,實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完美融合。
呈現出不一樣的美
一根竹籤串起一張圓形的玻璃吹製品和一個古城鳥籠底座,看上去非常簡單,但極具創意。這件名為《堅固的平衡》作品,由法國玻璃吹製師Pascale Riberolles與成都古城鳥籠傳承人王文明共同完成。
在作品展示牆上,與《堅固的平衡》並排而列的還有《紙上添花》《開花的木頭》《玻璃之歌》《柔軟與靈活》《搖擺瓶》《紙怪》《流動的結構》《輕的重量》《花中碗》《夜孔雀》共計11件作品。這些作品均由中法兩國傳統手工藝人聯手創作而成,實現了跨界、跨國融合,僅從這些作品的名字便感覺創意十足。
與作品展示牆平行的一張長桌上則展示11幅作品的創作草圖和創作過程,再現了兩國手工藝人攜手創作的場景。Eric Benque介紹,他帶紞ascale Riberolles創作的玻璃吹製品找到王文明,雙方進行反覆商議、數易其稿,最終形成了這種簡單明了的創作方案。「古城鳥籠複雜精美,法國玻璃製品時尚雅致,兩者實現了完美融合。」Eric Benque說,中法手工藝人攜手創作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看到法國刺繡師Emmanuesse Dupont用珠寶繡成的圓形圖案時,蜀繡大師馮桂英在原作上巧妙地繡上片片孔雀羽毛,其藍黑色的主色調和圖案造型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Eric Benque興奮地將新作命名為《夜孔雀》;法國壁紙藝術家Francois-Xavier Richard提供了一幅白色壓紋牆紙作品,四川剪紙大師莊從燦將一些紅色的蝴蝶黏貼在上面,呈現出了3D立體效果......
「手工藝人的雙手打破常規後,將展現不一樣的美和力量。」策展人張晶名說,是次展覽以不同的方式讓公眾了解並認同傳統手工藝,從而增強其生命力。
尋求合作創新之路
當前,由於多重因素的影響,非遺傳承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難題。在中法相關機構的支持下,今年9月17日至21日,法國獨立藝術家Eric Benque在成都開啟了為期一周的中法非遺合作之旅。
9月17日當天,Eric Benque早早來到成都蜀繡公園,拜訪了蜀繡非遺傳承人馮桂英。馮桂英熱情地為這位來自法國的藝術家展示蜀繡的一針一線,Eric Benque當即發出「 la broderie de Sichuan est tres belle(蜀繡真是太美了)」的讚歎。
9月18日,Eric Benque一行來到成都崇州竹藝村,拜會道明竹編傳承人賈文清、羅福強,雙方通過「紙上交流」完成了項目合作。
走進漆藝大師宋西平的工作室,了解到一件漆器需要經過打磨、塗漆、勾花等100餘道工序,特別是看到被密封的生漆在接觸到空氣後慢慢呈現出不同色彩,Eric Benque驚得目瞪口呆。臨別時,Eric Benque向宋西平求贈了兩件半成品,準備帶回法國交給法國藝術家完成後續創作。
在為期一周的時間裡,Eric Benque先後走訪了成都漆藝、銀花絲製作技藝、瓷胎竹編、蜀繡等9個非遺項目,與成都11名非遺傳承人進行了交流,促成兩國手工藝人完成了11件「混血」作品。Eric Benque還求贈了一批由成都手工藝人創作的半成品,準備帶回法國交給當地手工藝人完成後續創作,並計劃參加2020威尼斯HOMO FABER雙年展。
「中國手工藝歷經數千年傳承,將精美與實用融合得非常好;法國的手工藝則顯得比較時尚和現代,更容易被年輕人所接受。」與漆藝打了五十多年交道的成都漆藝非遺傳承人宋西平說,是次中法非遺文化交流,讓她找到了創新的靈感,「跨域、跨界融合,或是非遺傳承的一條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