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非遺」傳承的世界難題:藝人老去 後繼乏人

2019-11-05
■非遺傳承人離去的標語令人揪心。■非遺傳承人離去的標語令人揪心。

南京白局藝人僅剩下6位老人,兩位老藝人製作完千角燈後先後辭世,汶川大地震後羌族農曆新年陷入岌岌可危......走進第七屆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國際館,一條狹長的通道沒有燈光,牆壁上一幅幅白色的字幕,讓人十分揪心。

「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活態文化,因為受人類社會結構和環境改變的影響,它的生存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展覽的前言中這樣寫道。

非遺節老藝人壓陣

「媽,快點,等你發言了!」10月17日上午,楊華珍正在非遺創意授權展展台接待客人,兒子茷璁a拉茼o的手去參加另一場活動。

楊華珍,四川阿壩州小金縣人,6歲開始隨母親學藏羌織繡,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藏羌織繡傳承人。如今,她雖已年過六旬,但卻仍是藏羌織繡傳承的核心。

「叮噹,叮噹!」一陣清脆的敲擊聲傳來,彝族老人曲木克底正在聚精會神地敲打蚖器。工作台前,只有曲木克底一個,看上去十分孤獨。他出生於一個銀匠世家,從小就跟爺爺和父親學習彝族銀飾手工技藝。他感嘆,由於年輕人被外面花花綠綠的世界吸引,繼承這項傳統手藝的人越來越少。

在中國民族樂器競技現場,75歲高齡的彝族老人乃保有色現場表演起非遺絕技口弦;來自河南的許述章滿頭銀花,戴茪@幅老花鏡正在精雕細琢「淮陽泥泥狗」......

在國際非遺展區,一位頭髮花白的外國老工匠也遇到了與曲木克底一樣的處境,一個人默默無聞地打磨茪滮云漱u藝品。不遠處,一位戴茼悛愨隤漱k藝人見有人來詢價,不斷地與身邊的翻譯交談荂C

「由於受傳統傳承方式的局限,現代文化和現代生活方式的衝擊,以及現代科技的發展和人們現代審美情趣的改變等因素的影響,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傳承面狹窄、後繼乏人的狀況,有的甚至已經消失或面臨消失的危險。」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文化部門負責人希瑪珠莉.古榕表示,這是21世紀全世界非遺傳承與保護面臨的巨大挑戰。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