昂膛山人
大概是1969年吧﹗轉眼間已經是50年前的事了。
本山人剛獲中文大學委任為學生事務主任,我是崇基學院1959年的畢業生(今年剛好是畢業60周年了),1968年幸獲中文大學吸納並派往美國唸了1年書,1969年3月回港並在中文大學返工。因此,已離開了崇基差不多10年時間,豈料返工幾個月之後,便收到一位校友電話,告訴我已獲選為崇基校友會主席。
接了莊之後,便要為校友會做一點工夫,剛巧同班的鍾景輝又學成回港,並在無綫工作,於是便求他為校友會搞一個舞台劇,他二話不說便交了一個英文劇本給我,並說如果我能找人把這個劇本譯為中文,他便可以為校友會導演這個劇。幸而我也找到一位校友在一個星期內便譯成中文,這個劇本的英文名是《The Visit》,我們將之譯為《專誠拜訪》。在排練時,鍾景輝導演又命令要為這個劇找人創作整個劇本的配音音樂。這一下子便幾乎難倒了我,於是便在崇基查訪,幸而有人介紹了一位崇基學生,他的名字是黃奇智。
我將中英文劇本一起交了給他,不到一個星期,黃奇智便到辦事處,把一卷錄音帶交了給我。
在排演時,便把這卷錄音帶試播,鍾導演聽了之後,很驚奇地告訴我,作這個配樂的同學好有天才;他的配樂比一般的專業人才似乎更好一點,後來這個劇本也曾在香港上演多次。
於是,我便認識了在崇基學生之中居然有這位天才,而他並不是音樂系的。由於這個發現,我便開始留意這位同學的動向,無意中又知道了他的父親是黃呈權醫生,又是華南管弦樂團的首席橫笛手,因為我也是華南管弦樂團的小喇叭手,不時也會在大會堂演奏廳等欣賞了黃醫生的表演。轉眼之間,黃奇智已成為香港有名氣的作家之一;而且他也經常前往世界各地旅遊,又將他的旅遊經歷在報章上發表;後來無意中又在書店內看見他出版的書,又是向日葵叢書作者之一。
目前,我仍存有他的作品︰一本是《梅梢和更遠的月亮》;另一本是《不是夢裡的回憶》,他的文字幽雅,《不是夢裡的回憶》一書中,更是每篇文章也有一幅他的插畫,這些畫均是很有特色的,就是黃奇智的特有筆法;因為我有幸也曾是丁衍鏞大畫家的小學生之一,對美術也曾下過小小工夫,會考文憑也只得繪畫美術科是最尾的。
由於我也是中文大學教職員之一,也可以大膽地說一句︰「我的學生黃奇智......」說真的,我真是以認識了黃奇智為榮。可惜有天才的人卻並不一定有很長的壽命﹗在報章得知這位奇才早逝消息時,不禁向老天爺說︰「為什麼要開這個玩笑﹗為什麼不給他長一點的時間呢?!」雖然我與黃奇智認識不深,但印象甚難忘記,因為他是一位非常之溫文有禮的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