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緣聚香江 中聯辦員工之窗】當時只道是尋常

2019-11-25
■貴姐與阿婆結伴逛超市買菜。圖為《天水圍的日與夜》劇照。香港文匯報資料圖片■貴姐與阿婆結伴逛超市買菜。圖為《天水圍的日與夜》劇照。香港文匯報資料圖片

行財部 陳曦

十年前,一部《天水圍的日與夜》,讓我對「水泥森林」外的市井香港有了最初的印象和念想。

有一段時間,我常把自己當成故事裡的家安,天蒙蒙亮時會想,阿媽-大家都叫她貴姐,這會兒已經悄悄出門,開始一天忙碌的做工了;臨近晌午又想,樓上獨居的阿婆在街市買了十蚊牛肉,午飯炒炒晚上再熱熱,又是寂靜的一天;夕陽西下的時候,兩個人可能在超市偶遇了,阿婆盯着很大隻的家庭優惠裝,貴姐看到就很貼心地買下來一起分擔;夜幕緩緩落下,阿婆家的燈壞了,敲敲貴姐的門,一聲「張家安!」很快,暖黃的光又亮了起來。

簡簡單單的呼來應往,兩家人一點點熟絡。這才知道貴姐的自強。年少時主動輟學供弟弟念書,成年後丈夫不幸離世,自己拉扯着獨子,生活再清苦也從沒怨言,更不要住在匡湖居的弟弟給什麼回報。佯病的老母親都抱怨「做人真噶係好難噶」,她只是笑笑「有幾多難啊」。也慢慢了解阿婆的執念。晚年失女,心裡掛念外孫,買下貴重的金銀首飾,鼓起勇氣約見已有新家庭的女婿,等到的卻是不想被打擾的婉拒。回程巴士上,阿婆把所有首飾都給了同行的貴姐,說「將來我做鬼都會保佑安仔讀書好,生生性性」。這是阿婆的信任與託付,也凝聚着貴姐的溫情和善良。還有一點點長大的家安。看到阿媽做工辛苦,慢慢學會買報紙要去附贈紙巾的那家店,放假在家主動擦洗地板,中秋節同學約着出行會說「要陪阿媽做節」,還會在舅舅提出資助他上學時說「我都可以申請學費減免」。這是從貴姐身上,耳濡目染出來的懂事、獨立和自強。

友善、熱情、堅強、向上。這是電影,也是這些尋常百姓和平淡生活,給我種下的香港精神標籤。

三年前,來港工作第一個周末,我就獨自去了天水圍。站在家安曾經站過的操場上,看着周圍似曾相識的一間間公屋,我閉上眼睛,想像裡面住的,也許是另一個貴姐或另一個阿婆,她們笑着打招呼、買菜、做飯;想起電影定格在貴姐、阿婆和家安其樂融融的中秋夜裡,天水圍的人們聚在廣場,點蠟燭、賞月、聊家常。生活如舊,生命如常。尋常人家的生活,就像好難中到六合彩一樣,不會有太多的波瀾驚濤,即使有時不得不面臨悲歡離合陰晴圓缺,心中卻總是存着那份「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希冀念想。而那些在平淡歲月的磨洗裡,不斷沉澱和滋長的、帶着這座城市獨特味道的煙火氣人情味兒,是這份尋常市井生活中,最具脈脈溫情和令人心安着迷的地方。

對生活的白描背後,也隱隱看到階層、教育、貧困等問題的影子,與今日香港折射的社會撕裂兩極分化、怨氣滋生信心失落等不謀而合。電影最終走向了一個暖心的結局,似乎是在告訴我們,越是困難的時候越要堅持理想、相信轉機、懷抱希望。正如「和平穩定猶如空氣和陽光,受益而不覺,失之則難存」。我們每個人,都會從經驗與教訓中收穫成長,都會自發去傾聽有良心、有勇氣說真話的聲音,都會主動維護正義、維護尊嚴,都會更加懂得給予、分享和擔當。

這是這個經歷了百年坎坷和輝煌歷史的城市,凝練出來的天然自信,也是根植於每個香港市民骨子裡的人文情懷。

「窗台種滿鮮花,看得見日升雲霞」。今天,在不同人眼裡,可能是小小的心願,也可能是大大的夢想。但不管如何定義,只要心中有光,那些曾經溫暖感動我們的點點滴滴,那些生活教會我們的正義堅強,都將在每個暗夜裡,像月光一樣綻放溫柔的力量,堅定地守護並指引我們「要和諧、要安寧、要回到生活本來的模樣」。這也是我們所熱愛的這座城市,應當展現的真實狀態。

當時只道是尋常。

只是,看似尋常,卻最難得。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