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個「新戲曲」的啓示
香港藝術節去年委約毛俊輝導演的粵劇《百花亭贈劍》,剛於12月1日在廣州大劇院演出兩場落幕;而香港中樂團11月帶到上海於香港文化周中演出第二套節目,11月2日於剛啟用不久的上海音樂學院歌劇院演出的,則是2018年在香港與上海張軍崑曲藝術中心合作的《牡丹亭.長生殿》。這兩個都可以說是香港舞台上催生出來的「新戲曲」。其實,「崑曲王子」張軍除與香港中樂團合作,還在旅遊景點朱家角古鎮演出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都可以說是將傳統戲曲「現代化」的戲曲製作。
文、圖:周凡夫
園林實景 突出真實感
實景園林崑曲《牡丹亭》原是2010年上海世博會園區外文化展演劇目,在上海朱家角課植園推出,由譚盾擔任藝術總監,今年演出踏入第十年,邀來台灣舞台才子李小平擔任導演推出「升級版」。
《牡丹亭》是湯顯祖於1598年(明朝萬曆二十六年)完成的作品,而崑曲亦已有六百多年歷史。實景園林版本的《牡丹亭》,最近自九月公演以來,幾乎每個周末都演出兩場,黃昏五時四十五分和晚上八時,每場演出壓縮為四個回目﹕驚夢、離魂、幽媾及回生。唱詞上亦作了壓縮刪減,但基本上仍能保持原來的情節變化;人物的形象刻畫及情感表達,亦能保持飽滿,沒有變成蒼白單薄。四個回目的演出,拋開現代鏡框式舞台,摒棄繁複劇場式呈現,結合了馬氏課植園中的葱蘢園林、亭台水榭、拱橋小徑,一開場戴着蓑衣笠帽的舢舨船夫乘載着洞簫樂手與古琴師於夜色中奏出「序樂」,自觀眾面對着的湖溪,從右至左游划出場,之後的幾個回目,則以倚傍着湖邊而建的亭台及小徑作為主舞台,所有的設置,都大大增強故事的真實感與感染力。
但「實景」只是手段,成功的關鍵仍在於音樂與戲劇的表現能做到一絲不苟,不僅男女主角,甚至丫鬟春香、石道姑、陰間閻王判官、牛頭馬面......唱做身段都入戲。張軍演的柳夢梅,聲音尤為清醇明亮。這才能讓沿着湖邊所設臨時座位的約百位觀眾能在七十五分鐘的觀賞過程中屏息而觀。
能有此效果,演出背後可花了不少心力:現場演奏的數位中國樂器的樂師散處「實景」的方位,「幕後」加上「合唱」、置於湖邊左側石上的中英文歌詞字幕、結合着情節發展的燈光變化,都見出從極簡主義的現代美學考慮來將現代舞台科技與園林實景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