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國森
前輩文友吩咐潘某人勿再在此專欄侈談政治,寧可多為年輕朋友推介傳統文化云云。於是深刻「自我檢討」,長者所言甚是。反正此地輿論已日漸回歸正軌,也不勞潘某人多費唇舌了。
此下淺談對聯。
近年因為互聯網和智能手機大行其道,社交媒體深深介入中國人的日常生活。蘇東坡名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活在二十一世紀信息時代的中國人,則可以說是不可無「網絡」了!有了網絡就生出了網絡媒體,不似傳統紙媒受到社會嚴格監督。若有實體報館或雜誌社在營運,作者編者以至大老闆都要負文責,遵守國家法律、尊重社會道德。現在網絡平台發達,許多人可以做作家發表文字、也可以做記者以視像圖文說故事。然後,再有網民不停地轉錄轉帖,多傳幾遍之後,原作者的身份就無可考了。有了網絡作為屏障,許多人就有了膽子跑去散播謠言。
別的不說,亂傳所謂詩詞對聯就甚為討厭!香港的基礎教育剛經歷過「十年浩劫」,因為有主管教育的官員與權貴廢除了中學會考考核學生古詩文的傳統長達十年,於是有半個世代的香港年輕人就對中國傳統文學所知無多!何謂半代?以二十年為一世代算,有多達十屆香港中學生沒有被公開考試強迫背誦古詩文,豈不是半代人受害?今天的中學教員,是昨天的中學學生。於是有一大票的香港中學國文老師古詩文水平庸劣,這「去中國化」的果效,容或甚於台灣的「台獨」教育!
學撰寫對聯,共要辦妥三事,曰:辨平仄、識對仗、明格律。
近代中國政府用了「洪荒之力」掃盲,並大力推廣普通話,成績斐然。全國都用漢語拼音輔助學習普通話,大家都知道陰、陽、上、去這所謂一、二、三、四聲。可是詩詞對聯要用中古漢語的平仄,普通話出現所謂「入派三聲」的現象,以普通話去學中國傳統詩歌的格律就出問題了。漢字的四聲,本是平、上、去、入,普通話是中國北方方言的一支,舊有的入聲字都轉到平、上、去三聲。漢語聲韻以上、去、入三聲為仄聲。舊有入聲字如果派入上、去二聲,仍是仄聲;若派入了平聲,就是仄聲變了平聲,造成混亂。現時普通話四聲之中,陰陽就是陰平和陽平,都是平聲。餘下的上、去兩聲就是仄聲了。
現時漢語語言學界一般將漢語分為七大方言語系,即:官湘贛吳閩粵客。官話方言通用範圍最廣,華北大片土地用之。普通話以北京話為藍本,也屬官話方言。湘是湖南、贛是江西、吳指蘇浙一帶,閩是福建,粵是廣東(包括廣西),客是客家方言,分佈在東南各省。
七大系中以閩粵客三方言仍保留入聲字,有人說清末詩人以廣東福建省籍較多,那可能是粵閩方言與中古漢語對應得比較好,用母語方言學詩詞格律比較方便。清代李汝珍的小說《鏡花緣》第三十一回〈談字母妙語指迷團〉有介紹陰陽上去入五聲,如唐敖講的「通同桶痛禿」,方婉如講的「方房倣放佛」即是。
禿和佛兩字剛好派入平聲,不知閩粵客方言的中國人會弄錯平仄呢!
怎麼辦?且聽下回分解。 〈對聯入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