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心窗常開】演戲學史更有感染力

2020-03-23

潘金英

兒童在生活中接觸大量資訊,在腦部整理訊息過程中,經過消化的訊息會長存於記憶中。但學童學習類型有不同,視覺型者重眼睛、聽覺型重耳朵、觸覺型重雙手,以及多感官型重全身投入,擅長在做中學。

「演戲學史」正是多感官型學習方法,由一班小演員主演的劇集《小戲骨》2015年在湖南省首播時反應奇佳,後把節目放到網上播,引發全國回響。節目訪問《包青天》、《水滸傳》演繹家喻戶曉角色的小演員,問其得荂A小演員均感到藉演戲更容易學歷史﹗看過上述兩劇集的都知道,劇集是以宋史為背景,角色如包青天及展昭,可說是節目亮點;無論是小演員們,還是小觀眾也會好奇這些大宋人物,最重要是他們都因而開心讀史,投入演戲,享受學史﹗

無獨有偶,去年末觀塘劇團總監呂志剛,曾把北宋改革政治家王安石一段中國歷史搬上舞台,公演劇目《細說王安石》(見圖),此劇述王安石的變法,是一場以經濟改革為主,兼涉政治的改革。當時北宋國庫空虛,官員冗雜,每年還要向外族繳納一定數量的歲幣,使國庫的負擔愈來愈重。神宗熙寧元年,宋神宗認同、重用王安石提出變法,立青苗法、均輸法、免役法、市易法、方田均稅法,以改革國家;但青少年豈易明白?

《細說王安石》此劇正好為青少年提供歷史情境,藉排演歷史題材、通過舞台體現出王安石的軼聞趣事;更有效讓青少年感知文史,得到啟發﹗此劇運用群戲表達農民心聲,欣聞利政:可向國家借款購買秧苗,待豐收之時再行歸還;而均輸法,則為人們繳納賦稅每年平均,不論豐年歉收之年。我看舞台上大約30個青少年演員之投入演出,可看到每個演員都充滿自信地完成他的角色,令我深刻感到戲劇教育有利於孩子之人格培養,在其精神和情感世界擁有更廣闊的天空﹗

歷史是現在和過去之間無休止的對話,戲劇作為一種立體多感官之教育方法,比起平面說書更具感染力;它將情景設置、角色扮演、教孩子演戲,把戲劇的元素融入歷史教育;觀塘劇團寓戲於學、寓教於樂,通過劇目排練,今昔對話,培養傾聽、討論和思考的意識,加強青少年對中國歷史人物的接觸,讓人上了一堂趣味歷史課;帶給人感知、理解並尊敬歷史,達至推廣國史之效,值得肯定及支持!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