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碩鳴 資深評論員
新冠病毒在全球蔓延,作為國際都市的香港,隨着7萬多海外港人回港,出現了疫情的第二波爆發高峰,香港早期的防疫陣線一時岌岌可危,每天數十個新增病例,除了主要為輸入個案,也出現了香港社區新增確診病例,情況令人憂慮。特區政府因應疫情嚴峻現實,加強了防範措施,新訂立的措施禁止4人以上群組聚集、餐飲業限制人流、關閉卡拉OK和麻雀館等。措施對一向崇尚自由開放的香港不可謂不嚴,但新法例、法規的原意,還是為了民眾遵循禁令、自我約束,市民自律才是最好的疫情防範。
因應全球疫情,政府不斷升級防疫措施,強制檢疫入境旅客,所有旅客要隔離14日。但由於資源關係,強制隔離檢疫地點,分別在政府的檢疫中心、酒店和家居。但目前不斷出現強制檢疫人士私自離家外出個案,政府因此再三呼籲,措施旨在防患於未然,在家中檢疫者應本着社會意識和公民責任,充分合作和自律,同心抗疫。
實際上,政府是以強行禁令向全社會發出告示,希望香港社會提高警覺,期待市民自覺遵守規則以達到防範效果。很顯然,制定法例的主要目的不在於要懲罰,重要的是起到警示作用,強制家居檢疫者違例外出,大增疫情社區爆發風險,即使檢控、懲罰部分不守規則者,也極可能出現防不勝防的病毒社區傳播惡果,因此,只有市民自覺遵從法例規定,全民抗疫才有可能,防疫才能見效。
早前,內地新冠病毒大爆發時,香港防疫相對有成效,還有零病例的情況出現。但防疫後期社會出現鬆懈情緒,儘管政府再三呼籲減少外出,但仍有民眾不肯自律,繼續酒吧集聚、參加派對,導致群體性感染再度出現。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坦言,現時新冠肺炎疫情步入少許失控狀態,原因是本港初期疫情能成功處理,是基於市民非常合作,但近日就留意部分市民開始不注意個人衛生,他呼籲市民增加社交距離,以制止社區擴散。專家的意見表明,重要的不是對違規情況的懲治,更重要的還是要廣大市民的自律。
自律,出自《左傳.哀公十六年》,其要求在沒有人現場監督的情況下,通過自己要求自己,變被動為主動,自覺地遵循法度,以社會約定的規則來約束自己的一言一行。自律其實就是一種生活態度,服從內在良心的規律,並能適當地約束自我的行為。 當然,自律常常意味着犧牲樂趣和避免一時的衝動,但這一時的犧牲代價可以換來生命的安全。
這是一種不受外界約束,據自己善良意志、按自己頒佈的道德規律而行事的道德原則。人之所以為人,是其具有的社會性。其社會屬性既有群聚的需要,有人與人交往的必然,又有約定俗成需要遵守的自覺。與自然界動物不同的是,人可以也需要養成共同遵守規則的習慣。
在香港疫情進入嚴峻時刻,社會需要對不遵守規則的人採取強制行動,但對絕大多數的市民來說,依法例、法規選擇自律,則是最好的疫情防範。這不僅對社會,更是對自身健康安全的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