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楊牧重視歷史意識

2020-04-04

葉 輝

話說楊牧重視歷史意識,對社會介入亦可見於《一首詩的完成》一書,當中論及詩的定義、內容、形式以至社會參與及歷史意識等有此寫法:「在這樣一個公理正義幾乎都已經衰頹敗壞的時代,中夜捫心,怎麼能不披衣感奮,覺得無論如何,無論我們是否已經追求到永遠的詩的真理,還必須調整筆鋒,以某種更直接朗暢的方式參與社會問題的批判--是的,你既然是詩人,也是一個弘毅的知識分子,你怎麼能置身度外?」由此足證,文人處身社會就應有角色與風骨;大自然為楊牧之創作的重要因素,他對故鄉花蓮更為相當依戀,嘗言花蓮為「我的秘密武器」,此所以他著有詩作《花蓮》、《帶你回花蓮》等,以寄託情懷;他另有散文《山風海雨》、《方向歸零》、《昔我往矣》,重新詮譯花蓮的歷史及記憶。

他其後回花蓮東華大學執教,此校先後成立「楊牧書房」與「楊牧文學研究中心」,加強楊牧文學研究及肯定其文學成就,此外,亦有不少研究其作品,如張惠菁的《楊牧》傳記以及陳芳明編的《練習曲的演奏與變奏:詩人楊牧》等;在《他們在島嶼寫作》文學紀錄片系列之中,《朝向一首詩的完成》輯錄他不同階段詩作,對詩人與教師的不同想法,勾劃出立體鮮明的文人形象。

詩人已逝,唯經典自當歷久不衰,他留給我們美好的詩歌與散文,願文末以其詩《雲舟》作悼:「凡虛與實都已經試探過,在群星/後面我們心中雪亮勢必前往的/地方,搭乘潔白的風帆或/那邊一逕等候茠漱j天使的翅膀」;「早年是有預言這樣說,透過孤寒的文本:屆時都將在歌聲裡/被接走,傍晚的天色穩定的氣流/微微震動的雲舟上一隻喜悅的靈魂」。

在1952年他小學畢業,就讀花蓮中學初級部,同屆同學有小說家王禎和,閱讀《水滸傳》、《西遊記》;1955就讀花蓮中學高級部,涉獵翻譯小說,此時在《現代詩》、《藍星詩刊》、《創世紀》、《野風》等投稿;他轉讀外文系,閱讀大量英國浪漫主義詩人如華滋華斯(William Wordsworth)、拜倫(George G. Byron)、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濟慈(John Keats)等,1964年自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後赴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詩創作班,他在愛荷華的前後期同學有余光中、葉維廉、白先勇、王文興等,在愛荷華期間他對愛爾蘭詩人葉慈(W. B. Yeats)有所關注,葉慈中年後浪漫精神有所提升、對神人關係的探討及現實社會批判,影響他日後文風轉變。

他入柏克萊大學比較文學系,此校為上世紀60年代反戰運動領導者,抗議美國介入越戰,他感受美國投入血腥戰爭的矛盾;1972年關心現實問題詩作,由憂鬱沉靜而舒懷,轉而介入及批判社會,在1984年《交流道》對社會觀察及批判;夏志清有此評論:「楊牧《衣飾與追求》一文,《離騷》和史賓莎(Spenser)《仙后》(The Faerie Queene)相比,比較中西文學論文中最有見地的一篇。」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