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園 > 正文

書若蜉蝣:楊牧廣集多重身份

2020-03-28

■ 葉 輝

話說楊牧本名王靖獻,1940年生於台灣花蓮,最早筆名不叫楊牧而叫葉珊,1966年赴美國伯克利攻讀博士學位,見證上世紀60年代美國平權運動,乃將筆名改為楊牧,嘗試以詩介入社會,代表作包括《楊牧詩集》、《山風海雨》等,詩集譯成多國語言,包括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捷克文等,多年來他一直被認為是諾貝爾文學獎之競爭者;他廣集多重身份於一身,他為詩人、散文家、評論家、翻譯家及學者,曾任麻省大學助理教授、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就在1995年從華盛頓大學退休後結束長達三十年海外任教生涯。

回台之後,任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講座教授,在2013年回出生地花蓮任台灣東華大學榮譽教授;在現代詩壇,普遍認為他開啟了婉約的路向,在1964年赴美詩風漸趨雄健渾厚,長於敘事詩寫作,文辭典贍雅麗;「我不想重複自己,現在正努力追求詩的新境界,但那是什活H商業機密。」他向來給人嚴肅印象,在2018年11月30日台灣東華大學「楊牧文學研究中心」揭牌時有此說法。

他寫詩、論評、散文,其中以詩最負盛名;15歲時就以葉珊之名發表現代詩於《現代詩》、《藍星》、《創世紀》等;詩人林明理評價他作品風神獨具,茩咻b精神意境,一方面源於中國古典文學,另一方面則為西方文化之生命義理,林明理分析,楊牧32歲以前筆名為葉珊,詩作充滿浪漫主義與人文關懷;1972年以後則改用楊牧,作品風格則關注社會寫實的書寫及社會批判;他的散文成就不下於新詩,研究者多以1966年《燈船》為他創作的分水嶺,之前以抒情為主,之後便是轉為敘事為主;吳三連文藝評審會對其散文有此評定:「關懷鄉土、關懷社會、關懷整個世界,他揭露問題,往往提出理想,他關懷範圍由小而大,思考的層面由淺而深;在藝術技巧嘗試從西方文學、中國古典文學及現代詩汲取各種藝術技巧,融入散文之中」;散文多次選入高中國文課本,如《壯遊》、《野櫻》等。

他在散文集《柏克萊精神》有此寫法:「柏克萊使我睜開眼睛,更迫切地觀察社會認識社會;在觀察和認識之餘,我沒有感覺知識無能,我反而更信仰知識的力量;知識是力量,但知識不可閉在學院裡,知識必須釋放,放到現實社會裡,方才是力量」;因此,他的後期作品更多對生命和社會現實的關懷,比如撰寫詩劇《吳鳳》,以及經典政治詩《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此詩遂廣為多地抗爭者所援引。

他一生獲獎無數,曾獲青年文藝獎金、吳魯芹散文獎、時報文學獎、詩宗社詩創作獎、吳三連文藝獎、中山文藝創作獎等;他被視為台灣最具代表性文學家,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委員馬悅然(Goran Malmqvist)曾表示,楊牧為台灣最有希望獲諾貝爾獎的詩人。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