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經濟 > 正文

內地「保六」變「六保」 GDP訂增3%可穩信心

2020-04-27
■經濟學家料內地經濟在第三季或迎來更大力度的衝擊。圖為湖北工人復工後於工廠趕工。 新華社■經濟學家料內地經濟在第三季或迎來更大力度的衝擊。圖為湖北工人復工後於工廠趕工。 新華社

專家:抗內外需萎縮衝擊 籲表內表外赤字增至10%

新冠疫情導致內地經濟錄得改革開放以來首個負增長,中央宏觀政策目標從「保六」悄然變為「六保」(即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香港文匯報訪問的多個經濟學家預計,經濟復甦可能不會一帆風順,更大力度的衝擊最遲會在第三季到來。他們認為今年政府制定3%左右的經濟增長預期目標,更有利於確保實現「六保」,並呼籲貨幣政策定調應轉向寬鬆,財政政策更加積極,表內表外財政赤字可擴至10%。■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

「原來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是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核心指標是在2010年基礎上GDP翻一番,這就要求今年GDP增速至少5.6%。但一季度因疫情影響,GDP同比下降6.8%,今年翻番顯然不可能。當前最突出的問題是復工復產困難,失業問題突出。」曾擔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的賀鏗認為,針對此情況,中央果斷放棄GDP翻番任務,提出「六保」,說明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任務有重大調整。

賀鏗預計,上半年疫情可以基本結束,內地經濟可能走出「類似老師批改作業時打對號的緩坡度」曲線反彈。如果復工復產順利,二季度經濟增速有可能轉正至1%,三季度回升至4%左右,四季度有望恢復到疫情前水平,即去年四季度的6%左右。

外需次波影響下半年顯現

但更多經濟學家擔憂,未來兩三個季度內地經濟可能遇到比停擺更大的衝擊。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認為,海外疫情對內地經濟的第二波衝擊會在今後兩三個季度顯示出來,衝擊時間和力度可能比1、2月更大。出口下滑會導致大批出口企業停工停產,直接影響到國內消費、投資和就業。

劉世錦團隊測算,出口下降一個百分點將會影響到0.2個百分點左右的GDP。有研究推測今年中國全年進出口有可能下滑15%至20%。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時,中國出口從高點下降30多個百分點,帶動GDP下降7個百分點。中金首席經濟學家梁紅預計,未來3至6個月內外需造成的影響會比2008年時更嚴重。

梁紅指出,3月經濟復甦很大貢獻在於出口轉好,但近期外需呈快速走弱跡象,新訂單可見度很低,進出口運價等指數顯示外需疲弱。而看國內,受到輸入性疫情防控、部分人居家辦公、中小學未復課等影響,復工復產恢復到8至9成就停滯不前了。

增長要回正數 現政策力度未夠

「全年實現正增長已是非常好的成績。而要實現全年2%至3%的增速,基本是假設下半年經濟增速要回到6%以上,非常困難。」不過梁紅仍建議,今年政府可將經濟增長預期目標定在2%至3%,有利於穩定信心和預期,便於對地方政府考核,督促復工復產。她認為當前政策力度不足以支持經濟回到正增長,建議表內表外的財政赤字擴張到10%(去年內地表內赤字預算2.8%,表外則沒有公佈),才可能對沖財政收入下滑和拉動需求,並配合寬鬆的貨幣政策,進一步降低利率。

國家信息中心首席經濟學家祝寶良也建議,將增長預期目標設在3%,來穩定中國經濟。他建議盡快推出一攬子財政政策,擴大財政赤字,增加對地方政府的轉移支付,以保障地方政府的運轉,同時地方政府的一大塊資金要拿去保民生,給農村發必要的生活補貼。特別國債則要重點做三件事:一是設立紓困資金,給企業注入資本金;二是解決中小銀行資本金不夠的問題,注資中小銀行讓它們有放款能力;三是想辦法留出一塊資金注資IMF,通過IMF的渠道,通過國際合作的渠道支持全世界的發展中國家。另外,在城市發消費券,鼓勵擴大消費支出;從長期看則要改革開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