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中國經濟 > 正文

【特稿】中國具增長潛能應對衝擊

2020-04-27

面對發達國家動輒10個百分點以上財政赤字或直升機撒錢式的刺激計劃,中國應對疫情的擴張政策稍顯「冷靜」。專家呼籲政府盡快出台更有力度的政策,幫助企業和居民度過疫情,但政策主基調仍堅持不刺激,並且中國具備獨有的增長潛能和政策空間應對衝擊。

「不論是短期內應對疫情衝擊穩增長,還是未來一個時期保持中速增長,內地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主要靠結構性潛能而非宏觀刺激政策。」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劉世錦認為,今後五到十年最大潛能是都市圈和城市圈加快發展,每年提供0.5到1個百分點的增長動能。現有大型、特大型城市周邊一小時通勤範圍內,或者核心城市周邊100公里左右範圍內發展大批小鎮或者若干小城,相互連接以後形成新的網絡體系,會帶動大量消費、基建房地產及製造業投資。

獨有龐大公共儲蓄

中金首席經濟學家梁紅則指出,中國有龐大而低效的公共儲蓄,據社科院測算,中國有相當於120% GDP的公共儲蓄,這是其他國家所沒有的,包括以存款形式存在的5.8萬億元公積金,以及大量的社保基金等。如能在此次疫情中推進盤活這些存量的改革,將給內地經濟帶來更大發展動能。比如,更快地將國有資產劃歸社保,給企業減免更多社保;借鑒港澳、新加坡等經驗,動用公共儲蓄給老百姓直接發錢。

另外,梁紅認為內地仍然缺乏大型城市,有27%的人生活在人口超過100萬的大城市中,大城市的住房和汽車仍在施行史上最嚴的限購限貸政策。面對需求不足的情況,不進行調整是不恰當的。比如,2003年SARS後,住房供給面臨降低容積率等新需求,這次疫情後又有房子不夠多、租售不同權等新問題,提供新的發展空間。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則表示,內地有擴大開放的空間,推動經濟及消費升級,是拉動下階段內地經濟及全球經濟增長的最大動力源之一。比如,在海南等地全面實行醫療健康產業項下的自由貿易政策,以在抗擊疫情的同時力爭在擴大開放方面有新的突破。■香港文匯報記者 海巖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