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下午,習近平首先到大同市雲州區,考察有機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大同黃花種植有600多年歷史,是當地主導產業。近年來,在龍頭企業、合作社引領下,黃花產量品質穩定,銷路和價格也有保障,去年帶動貧困戶戶均收入1萬多元(人民幣,下同)。習近平步入田間,察看黃花長勢。正在勞作的村民們圍攏過來,習近平向他們了解黃花的田間管理、市場價格、產品銷路等。他指出,鄉親們脫貧後,我最關心的是如何鞏固脫貧、防止返貧,確保鄉親們持續增收致富。希望把黃花產業保護好、發展好,做成大產業,做成全國知名品牌,讓黃花成為鄉親們的「致富花」。
離開種植基地,習近平來到鄰近的雲州區西坪鎮坊城新村考察調研。這個村是易地搬遷村,有建檔立卡貧困戶77戶158人,2018年開始入住以來,依靠發展黃花特色產業等實現了全部脫貧。習近平走進村技能培訓服務站,了解新村易地扶貧搬遷情況,察看黃花產業相關產品展示,對大同市開展產業扶貧、就業扶貧,鞏固脫貧攻堅成果的做法給予肯定。他指出,要把群眾受益擺在突出位置,從產業扶持、金融信貸、農業保險等方面出台政策,為農村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持。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幹部既要當好鄉村產業項目的組織者、推動者,又要當好群眾利益的維護者。習近平對廣大基層幹部為幫助貧困人口脫貧所做的艱苦努力表示肯定。
衝出國門 產值以億計
黃花,民間又有忘憂草、金針等別名。大同種植黃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西坪鎮的黃花生長在營養豐富的礦物質土壤中,營養價值高,是黃花中的極品。大同市雲州區黃花產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安一平介紹說,目前,雲州全區黃花年產值達7億元,鄉辦、村辦合作社帶動貧困戶種植3.8萬畝,達到了除社保兜底外29,722名貧困人口人頭一畝(非人均)的目標,入選全國第二批特色產業扶貧典型案例。
如今,山西「金針」銷往全國各地,包括超商、農貿市場。還有的企業收購黃花之後,通過訂單,將黃花銷往了香港、澳門、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
謝文曾是雲州區西坪鎮賀店村的貧困戶,過去當保安、做勤雜工,一年到頭不停歇,可家庭收入仍然停留在貧困線下,二女兒甚至因為交不起學費而中途輟學。
貧戶翻身 置業又購車
謝文一家的改變,源自5年前。「一開始不願意多種,是因為黃花要種到第三年才有收成,農民等不起,村裡也沒有灌溉條件。」謝文說,為此,雲州區想了很多辦法,先是給農戶每畝黃花地500元的補貼,硬化了村裡街道和廣場,提供晾曬場地,接着還給村裡打了兩口井,解決灌溉問題。當第一桶清水流入謝文的黃花地時,他終於下定決心擴大黃花的種植面積。
5月的塞外,行走在雲州的「忘憂大道」上,路兩側滿目黃花,沿途噴灌、滴灌,宛若江南,不遠處是火山林海。雁北苦寒之地已經變成黃花生長之地,隨着這些致富花兒漂洋過海,謝文和村民們成為受益者,「種了一輩子地,也沒掙過這麼多錢。不僅幫兒子付了城裡樓房的首付款,還又買了十幾萬元的車。」謝文說,現在是自己最幸福的時候。 ■綜合記者楊奇霖和新華社及央視網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