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讀書人 > 正文

與倪匡成忘年交 為圓夢續寫「衛斯理」

2020-06-15
■葉李華早前與倪匡先生的合影。 林繼珠 攝■葉李華早前與倪匡先生的合影。 林繼珠 攝

葉李華與倪匡,是年齡相差27歲的忘年之交。葉李華高中時第一次在《中國時報》看到倪匡的連載小說就深深着迷,慢慢開始用做研究的精神來整理、記錄。1986年,倪匡到台灣參加讀友會,葉李華向偶像送上自己的讀書筆記,讓倪匡印象深刻。二人做了數年的「筆友」後,有機會在美國見面,開始成為無話不談的好友。在倪匡最後一部手寫作品《雙程》中,更有葉李華倣傚倪匡的筆法所寫成的兩頁附錄。

他把倪匡的科幻小說形容為「標準的中國式科幻」。「總是從『此時此地、平凡普通』的一個點切入,即使有時故事到最後是上天下海,甚至是上窮碧落下黃泉,但是一開始的時候一定是發生在衛斯理身邊的一個『此時此地』。西方的科幻小說大部分是未來時的故事,倪匡所寫的則是標準的現在時甚至是現在進行時的故事。這個特別吸引人。衛斯理的故事中也可以看到非常多的中國文化的元素,而且不是特意放進去的。倪匡總是很謙虛地說他看不懂西方的科幻小說,所以完全沒有受到影響;他是寫武俠小說出身,他的科幻也是帶了一點點科學色彩的幻想小說,甚至是武俠小說罷了。」

2003年時,葉李華知道倪匡就要封筆,忍不住要為廣大的倪匡迷和衛斯理迷來「請願」,也提出自己續寫衛斯理故事的心願。「我對他說,可是繼續寫下去好像對你不夠尊敬,感覺有些魚目混珠了。所以我要寫的話要用不同的風格,用自己的方式來繼續。」想要續寫的另外一個原因,是因為葉李華在台港兩地推廣科幻小說時發現年輕讀者對衛斯理比較陌生,主要原因是冊數眾多,完全沒有看過的年輕人不知道從何入手。「我以前會挑10本代表性的故事來推介,但這樣有點見樹不見林的感覺,沒有辦法窺見全貌。那如果用『回憶錄』的方式,一方面寫新故事,一方面把舊故事回憶一遍,也許可以引誘讀者看完後,對提到的某個故事好奇的話,就會回去找來看。」這便是後來數冊《衛斯理回憶錄》的緣起,去年香港三聯書店則挑選了其中的《移心》與《乍現》來出版香港版。

「我有盡量靠近倪匡的風格來寫,既然是模仿,就盡量模仿到十足十。我不是天生的作家,倪匡是,阿西莫夫也是,我則是靠着學究性格整理資料的過程,是後天努力。」但若以追星女孩的眼光來看,能與偶像成為忘年交,更續寫喜歡的小說系列,葉李華才是「追星小能手」呢!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