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歷史與空間】雙清橋頭靜思

2020-06-30
■雙清橋遠眺。 作者提供■雙清橋遠眺。 作者提供

張桂輝

雙清橋,位於與廈門、金門隔海相望的翔安區新店鎮,既是風景秀麗的閩南著名海港僑村,又是閩南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古村落之一的澳頭漁村。五年前,廈門市翔安區圍繞「美麗廈門,共同締造」主題,推出一批以「廉政文化園」為代表的廉政文化示範點。澳頭漁村雙清橋,便是其中的「主角」。

那天下午,女婿駕車,從集美住地出發,特意送我前去參觀。半個多小時,抵達目的地。進入廉政文化園,但見慕名而來、戴茪f罩的遊客,三三兩兩,優哉游哉,走走停停,說說笑笑。從園門往堥咫ㄕh遠,架在懷遠湖湖面上的雙清橋便映入眼簾。因為太陽較大,氣溫較高,一向不愛打傘的我,先是繞荋繶`綠蔭掩蔽的人行道信步而行。左右掃描,環顧四周,湖面輕波蕩漾,湖中一船停泊;臨近湖岸的綠化帶,種有木麻黃、雞蛋花、紅千層、映山紅、桃樹、柳樹等植物;藍天白雲、紅花綠柳,倒映在湖面上,給人一種如詩如畫、如癡如醉的感覺。湖岸周邊不遠處,古厝新樓,和諧相處,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我一邊拍照,一邊向雙清橋抵近。

無論是人名地名,都有各自的由來和含義。同樣,路名橋名也不例外。據《同安縣誌》記載,澳頭漁村懷遠湖,原是一個小港汊,潮漲潮落,如淵如壑。為方便人們進出,橫跨港汊建有「樂安」「雙清」兩橋。前者建造時間不詳,後者建於清代道光年間。依典籍所載,當年,澳頭鄉賢蘇廷玉喜登進士第,入官之前,為便民行,捐建該橋,並親書「雙清橋」仨字刻於石碑上。所謂「雙清」,意指「為人清白,為官清廉」,是蘇廷玉走馬赴任前的自勉。

亂世之下,安有完卵。後來,雙清橋不幸被戰火所毀。那年,翔安區結合打造廉政文化園,投資新建長81米,寬6.2米,三孔石構的雙清橋。橫跨懷遠湖東西兩側、兩端平伸、中部拱起的雙清橋,緊貼「清」字做文章、造氛圍--以橋、亭、欄、碑為載體,以名人名言、歷史人物為內容,營造弘揚清廉、讚頌清廉的意境。雙清橋中部西東,各有三層台階,第一層三級,第二、第三層皆為11級。那天,我先由東向西,之後從西向東折回,時而信步平走,時而上下台階,緩緩行進,慢慢欣賞。發現新建的雙清橋,設計考究,用心良苦,從橋上石板、欄杆,到兩側護板、石柱,分布荅B雕、影雕、地刻、線刻、書法等藝術製作。其中,雕刻歷史人物畫像與典故12個、名人名言20句、廉政警句12條。名言警句有:「大公無私,勤政為民」「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德立橋頭,廉伴行舟」等;名人典故有:體察民情、興利除弊,萬曆二十五年(1597)任同安縣知縣的洪世俊;為官三十餘載,革除陋習、整飭營伍,以廉潔著稱的福建水師提督吳必達;鴉片戰爭爆發,時任福建水師提督的抗英民族英雄陳化成,以及中國宋代天文學家、天文機械製造家、藥物學家、官至吏部尚書的蘇頌等。

雙清橋兩頭小坪上,各建有一座六角亭。亭中各刻有兩副不同字體、不同內容的金字楹聯。西頭的「清風亭」兩副對聯為:「為公德乃大/無私品自高」;「賢能興家園/廉可旺子孫」。東頭的「清水亭」兩副楹聯是:「水流即不腐/官廉則自清」;「一身貫正氣/兩袖出清風」。從西向東前進,在靠近橋中部第一層台階處,立茪@方書狀石刻,上面有蘇廷玉的影雕頭像和人物簡介。蘇廷玉(1783-1852),字韞山,號鼇石,晚號退叟,清代泉州府同安縣馬巷廳翔風里澳頭村(今廈門市翔安區新店鎮澳頭村)人。嘉慶十九年進士,道光至咸豐中,官至兵部侍郎、四川總督。縱觀蘇廷玉的人生歷程、官場生涯,他為人清清白白,為官清正廉潔。

史料記載,1832年,蘇廷玉調任山東省按察使。彼時,山東府縣一些衙吏私設「老虎洞」。但凡與訴訟案件稍有牽涉、關聯的人,都被關押在「老虎洞」中,官吏藉此勒索贖金,以致成為當地一大民患。蘇廷玉得知後,親往「老虎洞」調查,發現「洞」內關押的數百名無辜百姓,個個臉無血色,人人亂髮垂肩。於是,他立即將所有被囚禁者釋放回家,獲釋的百姓因此對蘇廷玉感激不盡。1837年12月,蘇廷玉調任四川總督。到任三個月,遇到一件麻煩事--成都城內米價暴漲。適逢青黃不接,每斗米由五六百文錢猛漲至一千三百文錢,導致城內人心惶恐。蘇廷玉了解此事後,隨即命令四川各州、縣派人到鄉堥筋d,一方面嚴捕趁機搶劫糧食的團夥,一方面四處調運糧食,而後在城內增設多個供應點,以比市場價低得多的價格出售給民眾。經過兩個月的努力,成都城內糧價漸跌。在處理此次成都地區米價暴漲事件中,蘇廷玉廢寢忘食,救活無數窮苦民眾,而他自己卻「鬚髮全白」。成都的百姓心存感激,送上匾額以表心意,但都被他婉拒了......

「澳頭少年苦貧寒,秉公勤勉巧辦案。抵禦英夷扶摯友,情繫泉廈雲水間。」這是甲午初夏,周旻《悼蘇廷玉》的詩句。蘇廷玉所以能夠做到為人清白、為官清廉,與良好家風熏陶密切相關。其祖上留下的《蘇氏家訓》,短短32句中,有八個「必」、六個「不」:「和善心正,處事必公。費用必儉,舉動必端。語言必謹,事君必忠。為官必廉,鄉里必和。睦人必善,非善不交。非義不取,不近聲色。不溺貸利,尊老敬賢。救死扶傷,訐詐勿為。偷盜必忌,不善者勸。不改之斥,凡我子孫,必尊家規,違者責之。」言簡意賅,醍醐灌頂。

雙清橋東頭北側臨湖處,有一石刻《廉政法治文化角後記》,全文為:「清廉是修身正己的明鏡,是從政為官的尺規,親民者民亦親,愛民者民亦愛,為民者民亦贊。歷史走到今天,對政績的評判,依然體現在對人民辛勤工作的實績,體現在是否得到人民的認可。為政以德,修己安民。這是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傳統,也是治國安邦歷史經驗的深刻總結。」誠如斯言,為政清廉,事關重大。在整個廉政文化園中,不論是雙清橋、清水亭、清風亭,抑或是橋上、亭上所刻的每一條警句,每一副楹聯,每一個典故,都緊扣「清」與「廉」。身臨其境者,專心欣賞也好,信步漫遊也罷,都能感受到廉政文化的熏陶。觸景生情的我,先後獨坐橋頭兩座亭內,默默琢磨,靜靜思考,融古貫今,頓有所悟。雁過留聲,人過留名。古往今來,不論是官是民,不管是富是貧,活了一輩子,都想留下好聲名。此乃人之常情。

獨坐雙清橋頭,我默默靜思:「為公德乃大」、「官廉則自清」,言簡意賅,振聾發聵。蘇廷玉,一個封建官員,既有清廉意識,更有守廉自覺,且言行一致,始終如一,難能可貴,值得仿效。古人云,「白袍點墨,終不可湔。」對為官者來說,只有如履薄冰、慎終如始,戰戰兢兢、堅守清廉,不因權重而智昏,不因污小而放縱,才可望不負民心、留下清名。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