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大新鴻基產品開發及零售研究部
我們上次回答了一位讀者的理財問題,提出可透過房地產信託基金等投資工具,構建退休後的投資組合。然而誠如過去所指,投資增值其實只是退休理財的其中一個部分,大家容易忽略而又非常重要的,還包括現金儲備及保險安排。今個星期本專欄將再次探討保險範疇,讓大家對退休理財有一個更全面的理解。
根據理財金字塔(Financial Pyramid),理財應先規劃一個穩健的基座,主要針對保障及儲蓄為主,然後再逐步增加高收益理財產品。所謂「萬丈高樓從地起」,要先打好根基,就必須妥善安排自己及家人的保險需要。
如果各位讀者有印象,我們曾提出保險「福祿壽」的概念,包括了保險產品的三大範疇。「福」是指以自身及家庭保障為主的產品,包括終身壽險,以及部分以保障為主的萬用壽險等。「祿」是指以財富累積,產品例子為終身或短期儲蓄計劃,以及坊間較少介紹的可支取保證現金計劃(Coupon Plan)等方案。「壽」是指以健康保障為主導的產品,例如危疾保障及高端醫療保障計劃等。是次我們將會專注於「壽」,即健康相關的保險方案。
危疾及住院保險相輔相成
提到醫療保險,大家或會即時聯想起危疾保險及住院醫療保險。兩者賠償方式不同,擔當的功能和作用因而有所分別。簡單而言,兩類計劃可相輔相成,但不能互相代替。
危疾保障的賠償機制是當病人確診患上保單上指定的嚴重疾病後,保險公司便會根據保單條款作出賠償。住院醫療則屬實報實銷,賠償金額依照實際醫療開支。理解其賠償方式,便明白他們的不同用途。即危疾保險提供的一筆過賠償,可支持病人因放棄工作,專心養病所需要的生活及家庭開支。至於住院保險則以實報實銷的形式,為受保人支付住院期間的一切治療開支。
公司醫療保障或不足
雖然公營醫院的收費相對便宜,但輪候時間卻較長。病人或會選擇到私家醫院接受治療,成本會遠為高昂。根據資料顯示,雖然一般打工仔大都擁有公司的團體醫療保障,但相關計劃或只能覆蓋私家醫院的住院醫療及手術約66%至76%的款項,大家仍需獨力承擔餘下的醫療開支。而隨着醫療科技不斷進步,例如微創手術持續發展,新藥亦相繼推出,令更多疾病可以得到治療,甚至完全治癒,有關費用則更為昂貴。最重要的一點是,團體醫療保險會於離職及退休時終止,進一步凸顯個人醫保的重要性。
溫馨提示,考慮到市場上的保險產品設計甚為多樣化,大家投保前應仔細檢閱保險產品的條款及保障,了解自己的保障權益,並比較各產品的保障範圍及其保費。有興趣進一步了解的讀者,建議向專業的理財或保險顧問查詢。若大家有任何關於退休理財的問題,請聯絡文匯報編輯或電郵光大新鴻基(kenny.wen@ebshk.com),我們會盡量解答。
最後,由於現時香港的疫情有所反彈,大家記得要勤洗手、戴口罩,以及保持適當社交距離,在此祝福各位讀者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