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內地 > 正文

【特稿】11張收條 印證東北人民英勇支援

2020-08-02
■ 史館收藏的11張「收條」,講述了東北解放戰爭時期軍民的魚水情深。 史館供圖■ 史館收藏的11張「收條」,講述了東北解放戰爭時期軍民的魚水情深。 史館供圖

「東北戰區的後勤史,也是東北人民的戰爭史。」徐文濤用這樣的歷史定位看待自己堅守的事業,正如史館展廳中懸掛的十餘張歷史照片表達的那樣,「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在我軍歷史上,後勤部隊雖未衝鋒陷陣,卻以血肉之軀搭建起一座座物資供應橋樑,保障前線戰士衣食住行。

現代後勤部始於東北

早在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東北就是這場戰爭的總後方基地、全軍總後勤部的所在地,現代後勤工作便是從那時開始的。1951年6月,為了適應朝鮮戰場上出現的新情況,保證後勤工作和作戰指揮協調一致,中央軍委決定成立志願軍後方勤務司令部。從當年7月1日起,東北軍區後勤部的任務由對志願軍的直接保障轉為支援保障。

在史館的一個角落堙A11張發黃的收條靜陳在展櫃堙A講述茪@段東北人民參與後勤工作、頑強抗敵的感人故事,也體現出東北解放戰爭時期後勤工作面臨的艱難險阻。

百姓家成秘密軍火庫

「今收到大槍拾枝,子彈陸佰貳拾發,手榴彈三箱,粳米拾貳袋,豬兩個。經辦人:李奉廷。」

--其中一張1945年11月的收條如此寫道。這是東北解放戰爭時期我軍留給當地群眾的收條,收條主人是地下黨員、當時瀋陽市于洪區達連屯村長李奉廷。

1945年9月,我軍奉命進軍東北。在日寇長期掠奪和國民黨政權的白色恐怖下,東北物資和我軍的後勤供應極度貧乏,更沒有固定的倉庫保存作戰物資,此時一些進步的民眾家就成了我軍的物資儲存地,李奉廷家就是其中之一。1945年冬我軍初入瀋陽,遇到敵人設武裝哨卡不准通過。李奉廷費盡周折弄到一張特別通行證,讓30餘輛卡車滿載我軍急需作戰裝備及軍用物資等順利通過。後來,這些物資的一部分就轉移到李家,從此,這堣]成了我軍的秘密軍火庫。每當聯絡員來李家秘密提取時,都要手持上級領導親筆簽名的收條。

李奉廷冒茈糽R危險,將每張收條偷偷保留下來,藏在灶台堙C如今,這11張歷經滄桑的收條經李家父子無償捐獻,得以靜靜收藏在史館中,印證虓礄伬x民深厚的魚水之情。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