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藝博 > 正文

「疫」境自強:兒童劇團疫境求生 探索新出路

2020-08-29

現場演出變網上直播

因為疫情反覆,本地表演場地在早前短暫重開後再次關閉,表演藝術界與從業人員唯有繼續苦捱。在此情況下,有近21年歷史的本地兒童劇團大細路劇團(下稱大細路)迅速變通,在這個周末,將原本定於牛池灣文娛中心舉行的兒童劇《親親24孝》7場演出全部轉為網上直播,與觀眾雲端交流。

在疫情很可能在未來數年成為「新常態」的情況下,大細路希望藉此實驗探尋新的演出方式,力求在疫境中堅持創作與演出,讓劇團人人有工開。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尉瑋 圖:大細路劇團提供

疫情反覆,對於劇團來說是雪上加霜。而無法現場演出意味着無法開工,大量自由身演員面臨毫無收入的窘境。而最糟的是,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情況會好轉。

「早前開董事會的時候,主席問我:『我們捱到多久呀?你有沒有後備計劃?』」大細路劇團藝術總監兼劇團經理林英傑苦笑道,「現在大家盡量積極面對,但是如果疫情持續,讓學校一直開不了學(多場學校巡演及工作坊無法正常進行),真的就要討論下劇團盈餘究竟還可以支持多久。」

咬牙堅持 大家有工開

據劇團早期統計,由於疫情的原因,需損失約100萬元,其中涉及6個公開演出約40場、100多場巡迴演出及約350節工作坊。但劇團後來與主辦及贊助機構商議,成功將部分演出轉至網上後,損失減至56萬元。但對中小型劇團而言,這仍是一筆大錢。劇團現有9個半全職員工,台前幕後的演職人員則大部分是自由身工作者,以合約形式參與製作。這批人員有演出才有收入,劇團一停工,他們立刻顆粒無收。劇團早前的合約,為自由身人員提供保障,如若因為突發情況3個月內不能補足場次的話,會賠30%的人工。這條款本是為了應對簡單的停課或者打風等突發情況,卻沒想到碰上新冠疫情。連續多月停工,劇團自身也財政困窘,唯有向贊助機構重寫合約,才能保證即使取消演出,參與者也可以因已投入的創作時間而獲得部分報酬。

「同行已經將近6個月沒有工開。」林英傑嘆道。訪問期間,他收到短信,又有同事申請針對自由身工作者的7,500元資助被拒絕。「(這資助)真的很有限制。加上疫情已經半年了,7,500元,能幫到的有限。」這讓人想到他談起劇團將演出轉為網上直播形式的初衷:「現在第一件事是,一定要繼續排演,要讓自由身的工作人員可以出到糧。」如若劇院一直關閉,帶來的影響將如同推動多米諾骨牌,行業會斷層,人才會流失。對林英傑來說,現階段最重要的,就是「開工」--讓大家「可以憑着創作有收入,能有尊嚴地生活。」

The show must go on.

新常態下 學會變通

「把現場演出變成網上,大細路成立21年來從沒有試過!如果一年前讓我這麼做,我肯定覺得不行,現場演出怎麼可以拍下來呢,那不變成電影了?」林英傑說,碰上疫情,演出取消、場館關閉,坦白說不是劇團的責任,但為何仍要堅持繼續做演出?全因心中有一股氣、一團火。「現在這個疫情就好像一場戰役,要打敗香港人一樣;我們是不是沒有還手的機會呢?其實從另一個角度想,這正是個反思的機會--在這種情況下,怎麼繼續搞劇團?怎麼繼續做兒童劇?特別是疫情在未來數年,可能變成『新常態』。這也不是只有香港要面對的問題,百老匯、倫敦西區......外國的劇院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前一段時間,連最賣座的音樂劇《Hamilton》也要改在網上放映了,難道不怕大家在網上看完以後就不入劇院了嗎?其實這正正是要告訴所有的人,在這個時候我們就是要變,要嘗試看怎麼把我們擅長的東西繼續下去。」

人群不能聚集,劇院不能重開,好在大細路由去年11月進駐大埔藝術中心。位於302的大細路小劇場有完整的牌照,在現時仍能合情合理合法地演出、綵排,除非政府頒布禁足令。對林英傑與一眾演員來說,這是不幸之中的大幸。這次《親親24孝》正因此可以在此空間中「無觀眾」搬演,再以直播的方式放送到觀眾眼前。

演出變直播 有危又有機

《24孝》是家喻戶曉的中國傳統故事,《親親24孝》嘗試用生動的道具和演出來重新演繹其中的故事,讓小觀眾在歡笑中體驗傳統孝道的概念。

演出的直播版不是簡單地把整個過程一鏡到底直播放送,也不是拍好完整的演出再放上線由觀眾點播。劇團希望保持觀劇的當下感與儀式感,也盡量依靠科技來實現與小觀眾的互動。

《親親24孝》的導演兼編劇冼振東介紹道,將演出搬至大埔藝術中心中的小空間,原本為正式劇院所設計的布景需要簡化,演出的分場也要調整,關鍵在於盡量運用手邊的一切資源去將故事講好。「疫情對業界來說其實是有危又有機。」冼振東說:「有了網絡,大家可以隨時隨地看各種故事,Netflix,HBO......以後會不會少了人入劇院?這是挑戰。但同時,有了網絡,在劇院關門的情況下,我們仍然可以用直播去講故事給觀眾聽。我們還可以用上很多多媒體,加入動畫、MV等來方便轉景;各種元素的運用反而讓故事更加豐富。這一次,就如同去探索一種方式,有些接近電影,但是又能看到演員的現場交流。這種探索正因為疫情而得以可能。」

兒童劇最重要的是現場的交流,怎麼讓小觀眾長時間盯着屏幕而不覺得悶,並仍然能與演員互動,這對劇組來說是一大挑戰。「比如我們看YouTube,有即時聊天功能,但滾動很快,其實看不及。我有時在家看兒子Zoom上堂,很多小朋友也是上着上着就不見人了。強迫大家去互動,很難。」冼振東說,「坦白說我們也還在嘗試。請容我大膽些,甚至是『不負責任』地說一句,這次演出可能就是實驗,看看小朋友會不會有即時的回應。這是個很有價值的實驗。因為之後,當在疫情的『新常態』中我們要繼續做戲劇,在沒有現場觀眾的條件下,但是又可以通過即時的通訊來給回應與互動,該怎麼做呢?這次就是實驗。」

表演形式、技術支持 新探索

演出也為演員的表演提出新挑戰。冼振東認為,雖然實質上是對着鏡頭演出,但從一開始並不應該用做電影或者多媒體的思維來進行。直播的鏡頭不會突然特寫演員面部的眼淚與微表情,「如果用拍電影的邏輯來運行,那是本末倒置。」這仍然是劇場表演,雖然觀眾席通過雲端散布在城市的各個角落。他希望演員仍能聚合在舞台表演時所展現的能量,但同時又意識到鏡頭的存在,適當地收斂或調整自己的能量。「我們要嘗試的直播的表演方式是怎樣的呢?比如,A和B對話,鏡頭需要切換不同的人,那這中間會有0.5秒的gap,演員要體認到這個。」這麼一來,表演的節奏和重心必然會有所改變,而演員需要去適應與學習。

「我們做現場演出的演員,聲音夠大,但是入了咪後,就很容易爆咪。」林英傑補充道。今年4月尾,大細路曾到科學館做親子劇場,當時便發現這個問題。太大聲,會爆咪;收小聲音,演員的能量又會消散。「能量、演技的真實感,TV-acting的技巧,以及如果動作太大動得太厲害觀眾會不會暈,所有的這些我們都要考慮。」

除了劇場中的創作與表演,技術問題也是線上演出難以繞過的難題。特別對於直播而言,信號發送是否夠平穩?觀眾的接收會否「窒」?用哪個直播平台最合適並符合預算,這對劇團來說都是嶄新的課題。早前,香港中樂團嘗試用5G技術進行4K高清直播,為業界展現操作範本,但5G是否能覆蓋到各個表演場所,仍有待試驗。林英傑透露,從5月底開始,大細路已經在大埔藝術中心舉辦了4次不同的直播演出,嘗試用不同的channel、不同的設備來進行,並請來專業人士調試,所得的經驗正可以運用到《親親24孝》的直播中。與此同時,他仍然希望能夠保持在劇場觀劇的傳統,小朋友們雖然安坐家中,仍然能跟着鏡頭走入場地,上樓進劇場-盡量用鏡頭營造現場感。「大細路劇團的傳統是演出結束後,我都會出來和觀眾聊天。那直播演出,有可能一演完我們就變成Zoom的形式來互動。但唯一有一件事情保持不來,那就是演出後的大合照。」他有些遺憾地說。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