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周紹基)阿里巴巴(9988)、小米(1810)及藥明(2269)下周一(9月7日)起正式成為藍籌,預計將有約176億元的被動資金要追入相關股份,但同時又會有約65億元的被動資金流出騰訊(0700)、滙控(0005)、建行(0939)等股份。本周3隻藍籌新貴會繼續向上,還是趁「好消息出貨」,市場人士認為,「染藍」股份已累積了一定升幅,股民宜注意追入風險,但認為長遠有增長空間。
股份炒起 小米累升47%最勁
阿里、小米及藥明自恒指公司宣布染藍結果後已被炒起,按上周五收市價計,小米在消息宣布後,已累升46.7%,藥明累升25.3%,阿里亦升12.2%。若以今年表現就更誇張,小米年初至今已升近1.1倍,藥明升1倍,阿里升約33.7%。
股票分析師協會副主席郭思治表示,在螞蟻集團將集資上市、充裕資金、超低利息等因素下,都有利資金流入股市。但資金不斷追買新經濟股,已變成投機炒賣,市盈率已炒至甚高水平,這段升浪還可維持多久很難說,建議投資者追入上述股份要嚴守止蝕,並且留意資金流向。「因為隨着疫情逐步受控,傳統經濟股將走出最困難時刻,屆時資金隨時一下子換馬,新舊經濟股的走勢可以短時間內逆轉。」
恒指換馬 新經濟股比重大增
中金就發表研究報告,指今次恒指及國指換馬,涉及多家巨型企業,調整範圍及規模都較大,或會為市場帶來明顯的波動。但指阿里、小米等股份納入恒指和國指後,新經濟股比重將大幅增加,有助提升港股長期吸引力。
據統計,追蹤恒指的ETF資金規模約為198億美元(約1,535億港元),追蹤國指的ETF資金規模約為48億美元(約372億港元)。恒指此次納入阿里、小米和藥明;同時剔除神華(1088)、旺旺(0151)和信置(0083),中金預測,有高達76.7億元的恒指被動資金要流入阿里巴巴,流入小米和藥明的資金分別約39.53億元及27.13億元。
不過,由於騰訊目前的恒指比重超過10%上限,被動資金雖然減持部分股份,故將有約22.5億元需要流出騰訊。此外,恒指佔比下降的滙控、建行,也需要流出約10.85億元及9.3億元資金,而被剔出的神華要被清倉,約7.75億元資金將流出。
國指方面,同樣納入了阿里及小米,還有「染藍失敗」的美團(3690),同時剔除國藥(1099)、中信証券(6030)和比亞迪(1211)。故此,追縱國指的被動資金亦要買入約18.6億元的阿里,以及約13.95億元的小米。另外,約18.6億元亦要追入美團。
至於騰訊、平保(2318)、中移動(0941)就因為有關的調整,預計將分別有6.22億元、4.98億元及3.53億元的被動資金需要流出。
金融及地產板塊佔比齊下降
中金指出,今次調整令恒指中的新經濟板塊佔比大幅提升,但金融板塊權重將從以前的49.03%降至45.47%,地產佔比由10.13%降至8.89%。信息技術板塊的佔比,則從1.7%跳升至4.2%,可選消費板塊亦由4.8%升至9.5%。中金認為,在明顯增加恒指及國指中新經濟股的佔比後,指數構成變得更均衡,有助提升對投資者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