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采風 > 正文

雙城記:一字之師

2020-09-18

何冀平

話劇《屈原》排演場,作者郭沫若在後台和飾演嬋娟的張瑞芳,說到嬋娟斥責宋玉的一句台詞:「宋玉,我特別的恨你。你辜負了先生的教訓,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郭老說:「在台下聽起來,這話總覺得有些不夠味。似乎可以在『沒有骨氣的』下面再加上『無恥的』三個字。」

飾演配角釣者的張逸生,也是一位演員,正在旁邊化妝,他插口說︰「『你是』不如改成『你這』,『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那就夠味了。」郭老覺得這一個字真是改得非常恰當,受了莫大的啟示,他尊稱比他年輕近20歲的張逸生為兄。從此,現代也有了「一字之師」的典故。

戲曲劇本比話劇難寫,現代京劇比古裝歷史劇難寫。汪曾祺和翁偶虹兩位寫戲大家聽戲、學戲、寫戲、排戲、論戲、畫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時,這兩位都在寫現代戲曲劇本,汪先生在北京京劇院,翁先生在中國京劇院,汪寫《沙家浜》,翁寫《紅燈記》,兩位的玉筆為京劇現代戲留下經典之作,留下了永久傳唱永不磨滅的唱詞,家喻戶曉。兩位先生相差12歲,也一起切磋。翁先生曾為汪先生改過一句唱詞。《沙家浜》新四軍指導員郭建光有一句唱詞,原先是汪先生寫的:「蘆花白稻穀黃綠柳成行」,翁先生改為:「蘆花放稻穀香岸柳成行」,這三個字的改動,讓汪曾祺嘆服不已,念念不忘。

筆者也曾經歷過「一字之師」。當年寫《天下第一樓》,結尾空懷壯志的盧孟實,離開他心血建成的事業而去,他留下一副對聯:

「好一座危樓,誰是主人誰是客;只三間老屋,時宜明月時宜風」。

上聯是康熙所寫,下聯是紀曉嵐所對。這個對聯觸動許多觀劇文人,紛紛有文章。葉嘉瑩教授也喜歡這副對聯,寫了文章。文中她提出「時宜明月時宜風」的「時」字平仄不對。我為了突出斗轉星移,時光更替,不改當年舊景的劇情,把原聯中「半宜明月半宜風」的半字,改為「時」。意思貼近了,但忽略了原來對聯的對仗工整和平仄,葉老師一眼看出。幸得葉老師指正,這個「一字之師」也讓我永遠銘記。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