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品德學堂 > 正文

燦爛的中國文明:心中有善 因而愛人

2020-09-28

在香港,紀念耶穌誕生的聖誕、紀念釋迦牟尼誕生的佛誕,都是法定假期。至於天后誕、車公誕等,即使不是法定假期,民間亦有紀念和慶祝活動。然而,在中國歷史上深受景仰的孔子,有多少人記得他的誕辰?

孔子的誕辰,歷史上一般取孔子第五十一代孫孔元措《孔氏祖庭廣記》中的記載:「魯襄公二十二年冬十月庚子日孔子生」,即公元前551年的農曆八月二十七日、西曆9月28日。由於陸續發現更多相關史料,對於孔子確實的出生日期,學者仍有不同看法,要得出學界公認的定論,仍有待考證。

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期尊孔,稱孔子為「聖人」、「至聖先師」,其學說對後世的影響和價值毋庸置疑。孔子學說,對人尤其重視。談到孔子重視人,不得不談「仁」。「仁」是什麼?《論語.顏淵》有以下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簡單而直接地說:「仁」就是「愛人」。孔子視「仁」為極重要道德標準,傳統儒學亦將「仁、義、禮、智、信」列為「五常」,而「仁」則為「五常」之首。

對於人、仁、愛人,孔子學說的最重要繼承者孟子(前372-前289),有進一步闡述。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認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人與禽獸最大的分別,在於人心中原本就有的善。

他舉例:「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孟子認為,人見到小孩快跌入井中而產生驚恐和憐憫傷痛之心,非出於各種利害的計算,而是出於自身善良本性──惻隱之心。所謂「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由惻隱之心所表現出的「仁」,其實就是愛人、關心人,和今天人類社會所珍視的人道主義精神不謀而合。孟子的「性善論」,至今仍是重要的哲學課題。

如果世人能有多一點「仁」、「愛人」、「惻隱之心」,相信人類社會會變得更美好。

中國文化研究院

(中國文化研究院成立了二十年,旨在弘揚中國文化,加深香港市民與學生對國家歷史文化的認識。)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