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世界資訊爆炸,假消息亦經常包裝再出現,世界各國近年積極就杜絕虛假信息立法,有關政府可要求造謠者、網絡商、社交媒體移除失實訊息,處理仇恨、惡意誹謗及煽動暴力的言論,法國更有針對政治抹黑的打擊虛假信息法案。
世界各國近年亦致力就打擊虛假信息立法,經常用來與香港比較的新加坡,去年通過了《防止網絡虛假信息和網絡操縱法案》,旨在打擊虛假信息散播,及應對現時網絡世界新格局。法案為新加坡政府提供依據或指引,一旦發現網上有不實陳述如捏造的信息,可要求網絡商或個人更正或移除,甚至封鎖相關賬戶和網頁。
有關法例更規定,倘假消息已廣泛流傳,政府可要求主流媒體和社交網絡澄清事實,否則違者將會被監禁最高5年及罰款最多50萬新加坡元,而該法案設有上訴機制供網絡商,或個人上訴政府發出的指令,法院可展開聆訊處理有關上訴。
另外,德國於2017年亦通過《社群網絡強制法》(Network Enforcement Act,NetzDG),規定擁有超過200萬當地人註冊的大型社交媒體,當接到檢舉後的24小時內,必須撤除明顯違法的內容,包括仇恨言論、惡意誹謗或煽動暴力的內容,否則可處最高5,000萬歐羅罰款;而對於「較不明顯」、「有爭議」的虛假信息或仇恨言論,社交媒體有7天的時間可以決定是否要移除該等貼文。
法國通過兩打擊假信息法案
法國於2018年也通過了兩項打擊虛假信息的法案,分別為《反虛假信息法》和《反資訊操縱法》,前者主要針對刻意操縱虛假信息,適用選舉前3個月內,政黨或候選人有權就疑似被刻意操縱的虛假信息申請禁制令,而法院也必須在48小時內作出裁決;後者則規定媒體平台,要公開投放政治廣告的出資者的真實身份;此法案亦授權法國高等視聽委員會(CSA)可將意圖影響選舉的「受外國勢力控制或影響」的視頻下架。 ■香港文匯報記者 黃書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