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財經專題 > 正文

【施政.土地】濕地規劃落後 專家倡寬緩衝區地積比

2020-10-22
規劃師杜立基:如果香港沒有人口增長或土地問題,濕地緩衝區完全可以任其自生自滅,但現在情況明顯並不是這種。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規劃師杜立基:如果香港沒有人口增長或土地問題,濕地緩衝區完全可以任其自生自滅,但現在情況明顯並不是這種。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荒廢魚塘欠管理 嚴重浪費土地資源

「濕地」在香港彷彿神聖不可侵犯,多年來只要被冠上濕地一詞,即使「濕地緩衝區」土地亦只能曬太陽或以極低密度發展。在面對香港土地嚴重短缺,面積超過1,200公頃的濕地緩衝區,是否存在進一步發展的空間,令保育與發展共融,社會近年有不少議論。專家認為,現時濕地緩衝區容許建屋的地積比率只為約0.4倍,浪費珍貴土地資源,建議適度提升至2倍,也有更大設計彈性減低對濕地的影響。 ■香港文匯報記者 顏倫樂

曾任香港規劃師學會副會長的杜立基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認為緩衝區原意並非不准發展,只要規劃得當,應該有「鬆綁」空間:「如果我們每次講到緩衝區就等同於保育區,什麼都不許發展,那就不應該叫緩衝區,但在環保人士角度,他們不會想緩衝區有任何發展,覺得魚塘即使荒廢都有其荒廢的價值,這個看法我有保留,魚塘無管理不會更好。」

規劃師:以設計遷就生態環境

他表示,環保人士對於濕地緩衝區內的發展,主要是擔心光害或樓宇高度影響到濕地生態,但其實這些都可以用設計來作出遷就,例如一些特製玻璃窗能夠減少室內燈光射出室外,而物業亦可以梯級發展,向濕地一方較低矮,向馬路一方則可以較高,盡量做到減少對濕地的影響。

他認為,現時緩衝區內只容許約0.4倍的低密度地積比率,即類似錦繡花園那種密密麻麻的建築物,站在規劃角度,難以做到一個好的設計去幫助濕地保育。「如果我們由科學角度入手,緩衝區是否只能建別墅屋仔呢? 但現在不少綠色團體的態度是連0.4倍都不准發展。」杜立基說。

杜立基認為,緩衝區內的地積比率應該放寬至2倍,樓高可至8至10多層,這樣反而有更大設計彈性,例如留出一條通風廊等,對發展商而言也有更大誘因讓他們去協助保育。但他坦言,現時社會對發展商信任度低,輿論偏向綠色團體,該範圍內的發展項目都未能順利開展。杜立基說:「如果香港沒有人口增長或土地問題,濕地緩衝區完全可以任其自生自滅,但現在情況明顯並不是這種。」

促港府重新審視濕地管理

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立法會議員謝偉銓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濕地緩衝區規模達過千公頃,應該要更好利用,除檢視發展密度外,亦需檢視範圍會否過大,令香港可以有更多可用土地的同時,又不會影響濕地保育。他又指不少濕地正缺乏管理,被非法改變用途而影響生態,政府應積極思考如何維持或提升這些土地的生態價值。

謝偉銓認為,社會在討論利用濕地緩衝區土地時,亦要將目光放到整個新界區,整個規劃都要重新審視,並加快基建發展,尤其是在大灣區發展大方向下,當深圳邊境已高速發展,新界亦不應再停留在過去發展及低人口密度的狀況,這顯然已不合時宜。

市場上亦不乏反對開發濕地緩衝區的聲音。其中普縉執行董事及企業發展部總監(估值及物業管理)張聖典認為,本港濕地價值高,緩衝區本身有其存在價值,相比發展濕地緩衝區,政府應研究發展郊野公園邊陲。他又認同現時濕地魚塘有荒廢現象,但認為主因在於政府未有積極參與保育所致。

泓亮諮詢及評估董事總經理張翹楚亦指,濕地與濕地緩衝區本身是相關連,保育區與人類活動範圍必須要有一定區隔,因此其發展受到限制可以理解。他認為觸碰這類與濕地保育相關土地,必然會引起環保人士反對,社會必須對如何發展凝聚共識才可行。

新地人工濕地重現生機

事實上,近年有發展商嘗試實行人工管理濕地,以證明發展與保育共存。新地在錦田住宅項目Park YOHO旁邊一幅5公頃農地,試行香港首個私人管理濕地。必須說明的是,該項目所處位置在保育緩衝區以外,故較容易通過城規申請。而發展商最終成功人工重現濕地生態。

據了解,項目自2014年展開工程,兩年後完成,不僅修復荒廢農地變作半自然鹹淡水濕地,種植蘆葦及紅樹,記者近日實地觀察,並向發展商方面了解,濕地至今已錄得逾180個物種,包括屬近危級別的蜻蜓「廣瀨妹蟌」,並定期有人員監察濕地,令濕地生機盎然。而濕地佔住宅管理費用不多,只約1%,發展商明言希望為日後其他同類項目起示範作用。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