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着兩文三語的大力推廣,人們對學習普通話的需求日益增加,學好普通話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競爭。那麼如何學好普通話?成為許多學生和家長關注的重點,在筆者看來,最好學習普通話的方式是,將它當作一種興趣,而非一門學科。
拼音是根,實踐是本,只有將兩者結合,才能更好地學好普通話。
拼音是學習普通話的第一步驟,「學好聲韻辨四聲,陰陽上去要分明」。在學習聲母韻母的時候,要注重找準發音的部位,對於一些難度較高的發音可以多嘗試大聲練習,例如n、l。他們的相同之處是,舌尖先頂住上顎,而不同之處是一個是舌側音,另一個是鼻音。仔細地體會兩個不同音節發音部位的不同,亦可以通過這個有趣的繞口令來進行練習:「牛郎戀劉娘,劉娘念牛郎。牛郎年年戀劉娘。劉娘年年念牛郎。郎戀娘來娘念郎。」這繞口令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區分這兩個音,不妨多作嘗試。同樣,當感到發音困難的時候,可以採取自己感興趣的方式,如用手機錄下自己讀文章的語音,從中找出發音不準的詞語,再反覆練習來突破語音學習的難關。
除了正確規範的發音之外,在生活中對普通話多聽、多用及多感受,也是學習普通話的重要過程。我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電視節目,在娛樂的同時也是對普通話耳濡目染的學習。如《中國詩詞大會》和《舌尖上的中國》都是製作精良的電視節目。在中國詩詞大會中,將中國的古典詩詞以比賽方式呈現到觀眾眼前,通過場上選手對詩詞知識的比拚,以及詩詞專家對詩詞的解讀,讓我們在重溫文化經典的同時,也對漢語有了更深的認識。
舌尖上的中國不僅是一部美食紀錄片,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一種傳承。在觀看優秀節目的同時,細心感受普通話語音的魅力之處。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多嘗試使用普通話交流,也能增加我們的語言自信。若是學生的話,參加普通話朗誦比賽、普通話話劇表演亦能提升自己的語音水平。
普通話是一個富有魅力的語言,需要我們在日積月累的過程中,加深對其的了解。學習普通話的過程並非一蹴而就,慢慢體會,多聆聽和使用,相信我們都能說出一口流利而標準的普通話。
■鄧景賢(香港普通話研習社創辦於1976年,是香港地區首個專注推廣普通話的民間團體,並致力提供各類型的普通話課程。)
隔星期三見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