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先秦故事】中國人如何自稱

2020-11-04

(續10月14日期)

中華民族:中華,是在「中國」與「華夏」兩詞中各取一字而組成。

我國古時多就黃河流域建國、建都,因此稱其曰中華。中者,居四方之中也;華者,具有文化之民族,服裝華美者也。其後,疆域日廣,凡其所屬,皆稱中華,亦稱中國。後來,中華逐漸成為我國的稱號。現代概念上的中華民族,也是廣義上的中國的一個代稱。

炎黃子孫:華夏民族的自稱。這裏的「炎」指炎帝,「黃」指黃帝。炎黃二帝為中華始祖。他們本是聯盟部落,後來為了爭奪部落聯盟首領,兩個部落展開阪泉之戰,炎帝部落戰敗,併入黃帝部落,兩個部落漸漸融合成華夏族。炎帝和黃帝也是中國文化、技術的始祖。後人也稱黃帝為華夏族的始祖。

華人:古代中國人往海外移民時自稱華夏人,慢慢演進成「華人」一詞。「華人」一詞最初僅僅指漢族,後來慢慢擴展成為全體中華民族的代稱。現在,更是成了所有中國人及海外華僑、華裔的代稱。

龍的傳人:中國人稱自己為「龍的傳人」,這種說法來源於古代的圖騰和傳說。

龍,不是真實存在於世間的物種。相傳,黃帝組成部落聯盟在慢慢演進成華夏族的過程中,為了團結所有的部落,放棄了自己部落原來的圖騰,而是把各部落的圖騰集合起來,組成了一種新圖騰:龍。

「龍」有着蛇的身,魚的鱗,馬的頭,獅的鼻,虎的眼,牛的舌,鹿的角,象的牙,羊的鬚,鷹的爪,狗的尾。《三國演義》中形容: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

從此,龍成為中華民族吉祥權威的象徵物。龍這一奇特形象的形成,反映着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和各民族融合的過程。(未完待續)

書籍簡介︰先秦時期,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成語典故、思想文化最為豐富多彩的歷史階段之一。本書所選故事,都是這一時期較為經典的歷史典故,易於引起讀者的翻閱興趣,閱讀起來沒有陌生感。■資料提供︰商務印書館

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