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人民政協 > 正文

五中全會擘畫藍圖 港須盡快融入

2020-11-05

周厚立 全國政協委員 香港潮屬社團總會會長

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需要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大格局,將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十四五」規劃關乎未來30年國運,也關乎香港抓住機遇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再創輝煌。

當前香港正處於經濟衰退的嚴峻時刻,而中國經濟已經率先在全球復甦,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是必然選擇。未來五年,香港應該積極發揮獨特作用,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助力國家「雙循環」格局發展,而不是等待中央「送大禮」,等待「惠港政策」。

五中全會強化「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是在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中央推動我國開放型經濟向更高層次發展的重大戰略部署。主要通過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準,推動科技創新,加快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等方式來促進國內循環、發揮內需潛力,同時保證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的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培育新形勢下我國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新優勢。

經濟學人智庫的中美貿易專家尼克·馬羅(Nick Marro)說:「在我看來,中國領導層正在利用雙循環發展格局來解決國內經濟中仍然存在的一些弊端。」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投資總監及首席中國經濟學家胡一帆表示,鑒於外部不確定性和緊張局勢,「雙循環」戰略旨在整合內部與外部供應鏈體系,特別是在消費、科技和金融領域。

香港過去的成功之道,就是積極扮演連接內地與世界的重要橋樑,充分發揮「引進來」和「走出去」作用,協助國家改革開放及進行現代化建設。目前香港應以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為依託,盡早研究和部署實現與國內國際市場「雙接軌」。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及國家「十四五」規劃,這將是香港經濟復甦和未來發展的關鍵。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經濟活力最強、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之一,具備落實「雙循環」戰略的天然基礎。而香港更是大灣區內經濟內循環與外循環的一個重要介面,將會對香港的未來發展帶來巨大的機遇。

據報道,各省市的地方政協,港澳委員多達5000多人,他們大部分在內地和大灣區乃至海外國家都有生意,可以稱得上是「雙循環」介面中的重要人脈和網絡。港澳委員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一方面應積極參與暢通從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的國內循環;另一方面,中國作為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最大交易夥伴,港澳委員維護好國家與這些國家和地區的經貿往來和經濟循環,可以對世界經濟重啟和恢復發揮推動作用。

全會公報提出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域中的核心地位,並且進行專章的部署。在美國遏華戰略下,科技自立作為國家戰略支撐,這在中央在編制五年規劃建議的歷史上是第一次。

香港長期以來都是區域的「創新高地」,有多所高水準的大學及研究機構,完善的市場環境、高度國際化、發達的資本市場和服務業,有條件成為國家科技創新合作與人才引進聚集的樞紐角色。香港可發揮多間大學在國際科技領域的優勢地位,吸引世界各地科技人才來港,以匯聚人才優勢,並聯合大灣區的科技企業,全面推動創新研究以及推廣應用,協助國家建成科技強國。

目前,雖然受到國際政治和經濟環境的影響,香港也面對嚴峻困難,但香港具有「一國兩制」的獨特優勢,依然是對外聯繫最為密切、最與世界接軌的國際商貿及金融中心,香港若能充分發揮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中「雙循環」中的節點作用,抓住「十四五」機遇,發揮自身優勢,定能在促進國家經濟內外雙循環良性互動的同時,改革自身產業結構和經濟弊端,扭轉經濟發展頹勢,找到經濟復甦的增長點,重拾輝煌。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