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李兵 成都報道)由文化和旅遊部、中國作協、川渝政府共同主辦的第六屆中國詩歌節已圓滿結束,中國詩歌節是經國務院批准的國家級大型文化活動,是內地最高規格的詩歌盛會。自2005年10月首屆中國詩歌節在安徽省馬鞍山舉辦以來,迄今已分別在陝西西安、福建廈門、四川綿陽、湖北宜昌舉辦,本屆由川渝兩省市共辦尚屬首次。
本屆詩歌節秉承「詩歌藝術的盛會、人民群眾的節日」宗旨,由川渝兩地聯合舉辦了詩歌論壇、詩歌采風交流創作、詩歌大講堂、詩歌沙龍等三大類十餘項主題活動。著名詩人、詩評家、學者行走在巴蜀大地,重溫歷代文人墨客的名篇佳作,謳歌「抗疫」「脫貧」等時代新華章。
當天的開幕式上,《命運與共》、《在抗疫戰場入黨》、《抗疫英雄讚》、《堅信愛會贏》等作品透過詩朗誦、京劇等形式演繹了今年偉大的「抗疫」鬥爭。
「中國詩歌網流量暴增,每天上百萬人次瀏覽,最高每天數千乃至上萬首詩歌發表,這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中國作協《詩刊》社主編李少君說,抗疫詩歌的創作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疫情發生初期,詩歌主要反映的是恐懼、抑鬱和疾病引發的痛感;第二階段,疫情逐步得到控制,詩歌主要是熱情的歌頌,也有了更多深刻的反思。
詩是對時代精神的高揚
「詩人總是走在時代前沿,以其特有的敏銳感知,密切關注抗疫戰場,以飽滿的激情謳歌抗疫前線的英雄。」 首都師範大學教授、《詩探索》主編吳思敬表示,這不是廉價的讚揚,而是對高貴靈魂的仰望,是對這個時代精神的高揚。
詩人們同樣用文字記錄「脫貧」新篇章。「站在家鄉的懸崖邊/繁華的集鎮就在腳下面/可是要走到繁華中去/卻要用去半天的時間/半天時間,貧困就與這阿土列爾村世代糾纏。」在大涼山懸崖村村民攀爬藤梯畫面的背景下,一群來自大涼山的百姓身着彝族服飾,聲淚俱下地講述着阿土列爾村的過去,讓人為之動容。「2,556級鋼梯在懸崖上堅挺地凸顯/貧困的根源正被我們斬斷/84戶村民集體搬遷/開啟了幸福生活新篇/讓貧窮從此滾蛋!」來自大涼山的彝族同胞用質樸的詩語,向世界講述懸崖村脫貧奔康的故事。
詩人們感歎,懸崖村的變遷,已經成為中國向貧困宣戰的時代經典,成了一個國家力量的象徵和人民至上的歷史鑒證。
詩歌節期間,詩人們行走巴蜀大地,在山城重慶感受人文之美;在成都戰旗村、七里詩鄉,感受西南農村的鄉土氣息。「並不是我來戰旗村,村口的噴泉才唱得這麼歡;那些天竺、葵樹、紫藤、青竹站在林蔭道旁,笑容都很好看......沿着稻穗的穀芒一路參觀,我越走越明白,原來蜀地幾千年的稻子與農業真是由一面旗幟引着的。」浙江省作協名譽主席黃亞洲忍不住現場賦詩《成都,戰旗村》。中國詩歌學會副會長楊克則表示,成都市民的生活美學浸入到每個人骨子裏,詩情畫意是這裏的生活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