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戲曲天地 > 正文

中國文學史上的南戲

2020-11-22

近年,本地粵劇界喜歡把粵劇歸入南戲的行列,例如近日羅家英、汪明荃在西九戲曲中心演出《荊釵記》和《拜月記》,便稱是演南戲。如果從地理上來說,凡我國南方的地方戲種演出改編自宋元南戲或明清傳奇的劇目,皆可稱為演出南戲,不過這是近代廣義的說法,有別於中國文學史上所說的南戲。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南戲」(或稱「南曲戲文」、「南戲文」),只是元、明兩代的人用以和「北劇」(或稱「北曲雜劇」、「北雜劇」)相對待的稱呼。

「南戲」是指用南方的語言、歌曲所組成的一種民間戲曲,在宋徽宗到光宗年間(十二世紀)已產生。源於浙東溫州的民間,漸漸向各處蔓延。當日在宮廷上演的是官本雜劇,而此種通行於民間的戲曲,稱為溫州雜劇,後來為了要與在北方流行的雜劇區別,因此又稱為「南戲」。南戲和當時北方的雜劇有共同的藝術基礎,如曲白有分工,角色要分行等;但又由於宋、金對峙時期,南北的社會背景不同,語言和風俗不同,因而形成了各不相同的藝術風格。《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便是現存最早的南戲完整劇本。從中可約略窺見初期南戲的面目。

元人統治中原時期,北方雜劇盛極一時,南戲稍見衰落。元代中葉後,南戲吸收雜劇部分題材和表演藝術,又趨興盛,形式也漸定型。明代初年,高則誠的《琵琶記》和《荊》(《荊釵記》)、《劉》(《白兔記》)、《拜》(拜月亭)、《殺》(殺狗記)四套南戲,合稱五大傳奇。

南戲到了明代,又稱為「傳奇」。「傳奇」本為唐代短篇小說的專稱,明代卻用來稱南戲,此後,它也就成了明清南戲的別稱。南戲來自江南各省民間,因地域不同,腔調也異,極不統一,歌律不同,樂器也各異。到了嘉靖年間,名音樂家魏良輔改進了昆腔,翻為新調,研究南北戲曲的樂器,造成高低抑揚的複音。因此,嘉靖以後,南戲演唱便為昆腔所統一了。傳奇以湯顯祖的《玉茗堂四夢》,即︰《還魂記》(又名《牡丹亭》)、《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

依中國文學史的定義來說,粵劇演出南戲,較狹義的說法是演出改編自南戲的劇目。 ■文︰葉世雄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