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歷史與空間】仁人不惜死 壯哉陳桂琛

2020-12-01
■陳桂琛故居。 作者提供■陳桂琛故居。 作者提供

張桂輝

歷史人物,不是在歷史發展中起過重要影響,便是在歷史長河中留下不滅足跡。寫滿廈門老故事的仁安社區,有不少歷史人物曾經在這堨肮★L。10月底的一天上午,我從集美學村站乘坐地鐵前去廈門島內鎮海路,出站後急切切直奔地處中山路商圈範圍內的仁安社區探訪名人故居。這堙A小巷更比故居多。明明看到一面牆上或某個路口有某故居指向與距離的標識,可是,一問再問,七拐八拐,如同捉迷藏一般,怎麼也找不到。一時間,我好比一隻「無頭蒼蠅」,亂飛瞎竄。不經意間,邂逅陳桂琛故居。

有中華十大名街之一美譽的廈門中山路,作為全國唯一通往大海的步行街,打從開街以來,就一直是廈門的核心街區。好似香港的中環、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的中山路,是廈門最老牌的商業街,人流旺、商品多、名氣大,不論往昔,抑或當今,人們只要提及廈門,就忘不了中山路。然而,很多遊客卻未必知道,在離中山路不遠的仁安社區堙A如同珍珠一般藏茪ㄓ皉W人故居。其中一部分,還有人居住;另有一部分,則被賦予新功能、新內涵,向世人展示,為主人宣介。比如,陳桂琛舊居,已變身咖啡館。

陳桂琛故居,是一棟單層、磚木結構的老宅,由4個廂房構成。故居門口一側牆壁上,掛茪@個木質牌匾,上面簡明扼要地寫荂G陳桂琛(1889-1944)字丹初,教育家、詩人。1916年,在廈門獨資創辦勵志女校,開婦女接受現代教育之先河......100多年前,中國女性沒有受教育的權利。通過創辦勵志女校,讓婦女接受現代教育,並親任校長(後勵志女校改為勵志小學,兼辦國文專修科),這是很需要一些膽識和勇氣的。單憑這一點,就燃起我對陳桂琛的敬佩之情。

步入老宅,觀察發現,這座建於民國時期的舊居,由圍牆、小院和一座主體建築組成。穿過小院大門,古厝的歷史底蘊、百年的歲月風雲,隨荇x院上空那些作為裝飾的小旗,若即若離、若隱若現。故居主體建築為單條燕尾脊,面闊3間、進深2間,裝飾較為普通,屏風上有花開富貴的木雕,牆體上有石榴等灰塑彩繪裝飾。紅綠相襯的四扇門上,雕茈|個花瓶,配上金黃色油漆,頗為光彩奪目。兩扇朱漆大門,沉穩厚重,古樸典雅,折射出歲月的變遷與洗禮。左側廂房內,案台、木頭燈籠、老式梳妝^等,擺得滿滿當當的,給我的整體印象是,不算巧奪天工,卻也別具特色。

陳桂琛,廈門人,號漱石,別署靖山小穩。幼承庭訓,敏篤好學。民國元年(1912),以優等成績畢業於官立福建師範數學科。歷任福建省立思明中學、廈門師範甲種工業學校、廈門同文書院等校教員、主任、教務委員和上海泉漳中學校長等職。陳桂琛才學淵博,教學認真,諄諄善誘,先後興學垂才40年,深受學生的愛戴和社會的敬仰。更令人敬佩的是陳桂琛身上的拳拳愛國心、錚錚硬骨頭。

辛亥福州光復,陳桂琛曾與黃貽果等籌辦福建省保安公會。抗戰前,相繼出任廈門對日市民大會、地方治安維持會、太平洋會議國民後援會和教育經費管理處委員。1937年,前往菲律賓教授國學。當年,中國人民抗日的氛圍,不但感染了老百姓,而且許多文人也以筆代槍,通過作品來記錄和吶喊。在廈門長大的陳桂琛,對發生在廈門的浩劫,雖身在海外,卻高度關注。抗戰時期,他堅持以詩篇抨擊日寇暴行,反映百姓苦難,歌頌志士壯舉,揭露漢奸嘴臉,構成一部華僑抗戰詩史。

1938年5月9日「國恥紀念日」,為洗雪「二十一條」之恥,廈門舉城舉行火炬遊行。10日凌晨3時許,由軍艦、戰機和3,000兵員集結成的日本戰爭機器,喪心病狂地碾壓過來。全島軍民拚死抵抗,終因兵力不濟,血戰3日,鷺島淪陷,廈民蒙難,和平之夢被侵略者徹底打破。關注國內戰局、感同身受的陳桂琛,憤憤然用抗戰組詩記錄了廈門淪陷的情景。其中之一寫道:「故國烏衣事可哀,覆巢轉眼化塵灰。換防妄效空城計,為鐍翻成誨盜媒。五百士慚田氏客,八千人陋李陵台。更憐孤壘炊煙絕,發炮猶遮敵艦來。」

廈門淪陷一年後,陳桂琛借用陸游《過野人家有感》中的「家山萬里夢依稀」句,作「轆轤詩」云:「家山萬里夢依稀,炮火連天血肉飛;荊棘載途狼虎在,鷺江風景已全非。萬戶千門掩落暉,家山萬里夢依稀;可憐舊日烏衣燕,漂泊無家繞樹飛。離離靖山山上樹,歷歷北溪溪畔路;家山萬里夢依稀,去國二年艱一顧。炎荒苜蓿等珠璣,曾說道南願竟違;何日掉頭歸去也,家山萬里夢依稀。」陳桂琛在詩中對家鄉充滿了深情,也表達了他希望通過奮筆疾書宣傳全民抗戰,抵禦外侮,不當亡國奴的雄心壯志,並希望勝利後,返回祖國效力。

遺憾的是,陳桂琛最終沒能回到他心愛的故鄉廈門。在菲律賓期間,他先後執教與宿務華僑中學、古達描島華僑中學。陳桂琛曾經多次在菲律賓華文報刊上發表文章,揭露日軍侵華的種種暴行,喚起僑胞敵愾同仇。1942年4月28日,據菲日軍開始炮轟古達描島。菲島淪陷後,陳桂琛仇視日寇,義不帝秦。5月,陳桂琛偕同幾位同事和同僑,轉入百雅淵深山,組織僑民,抗拒暴敵,並以開荒種地為生。不曾想6月6日,一隊荷槍實彈的日本兵突然衝進山中,將陳桂琛等29人拘捕。儘管遭受嚴刑拷打,他們個個忠貞不屈,次日凌晨慘遭殺害。

抗戰勝利後,1947年4月,菲律賓僑界人士在古達磨島建立「百雅淵廿九位殉難義士紀念碑」。《碑銘》中寫道:「古島華僑陳丹初先生等50餘人,因不願與敵合作,相率入百雅淵,以示反抗,自耕自給,備極辛苦。間曾援助抗日游擊區,與游擊隊合作,遂為漢奸日寇所銜,於1944年6月7日,派大隊日兵圍捕,丹初先生等29人被擄,不屈受戮。忠心耿耿,正氣磅礡,殊足以表揚我民族精神,而為華僑後輩之楷模。」1947年7月,國民黨政府內政部頒發旌義狀:「查福建省廈門市陳桂琛旅居菲島,從事教育工作,不受敵威脅利誘,被敵槍殺,殊堪矜式,應予褒揚,以資表彰。」

陳桂琛一生致力於教育事業,孝友重義、愛國愛鄉。他治學勤謹,除精研數學外,尤致力文史;工詩詞,擅書法。遺著有《近代七言絕句選評(初集、續集)》、《鴻爪集》、《菲島竹枝詞》、《漱石山房筆記》、《感時紀事詩文集》等。1969年6月7日,是陳桂琛犧牲25周年忌日,旅菲華僑文教界人士出版《陳丹初先生成仁二十五周年紀念刊》,緬懷先賢,以彰忠烈。陳桂琛生前有「志士毋求生,仁人不惜死」之句,不曾想這成了他的絕唱。縱觀陳桂琛一生,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難能可貴,何其壯哉。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