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原始創新風險大 沒有成果沒職升

2020-12-18
■仿生眼製品原型。科大圖片■仿生眼製品原型。科大圖片

范智勇團隊花了足足9年時間研究仿生眼,除了技術難點,如何持續發展亦是一大挑戰。他解釋,原來仿生眼是相當冷門的研究課題,被認為是風險極高的「Crazy Idea」,放諸全球不到十組人做,「講到底難保必定成功,一旦做不出成果,學生未必畢到業,老師未必有職升,風險高亦自然難去申請經費。」因此,他特別感謝團隊支持,笑說自己很幸運。

范智勇笑言,普羅大眾或覺得科研就等同創新,但其實業內都知道,創新之中分很多層次,「大多數是incremental(遞增)的創新,就是將已有的東西改良,使其某方面的性能更好、更快一點......通常情況下可以預見到,多少年後會取得那種程度的結果。」至於另一種則是「Original Innovations」(原始創新),「從無到有、從0到1是最難的,很多師生都不敢做,只因這風險太高,假如無論文發表出來,學生未必畢到業,老師亦難升職。」

他表示,全世界從事仿生眼相關課題的團隊其實少之又少,「大約十多年前美國有位老師在做,發了很好的論文,後來就放棄了;現在的話,韓國有兩個老師在做......全世界做這種項目的,大概就5組到10組左右吧。」事實上,從科研角度來說,流行的科研課題隨時會有數以萬組團隊在做,涉及數十萬名研究人員,相比下足見仿生眼的冷門程度。

范智勇坦言,其仿生眼項目其實亦需要依賴其他項目分出部分資金維持,猶幸團隊都願意嘗試,「找到資源需要運氣,找到願意一起努力的同事,更需要運氣。」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