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專家解讀 > 正文

【專家解讀】穩定中歐關係 促進經貿投資

2020-12-31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海巖 北京報道)耗時7年的中歐投資協定談判終於完成,在當前中美關係有着很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室副主任蘇慶義認為,中歐投資協定的達成在國際政治與經貿方面都具戰略意義。

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在2019年中美貿易戰惡化之際開始提速,到今年在新冠疫情衝擊最後衝刺到終點。蘇慶義分析表示,在中美關係發生質變的背景下,無論總統是誰,美國都將壓縮中國的活動空間。在國際經貿領域,美國一方面在規則上對中國的施壓,讓中國接受其制定的高標準規則,另一方面中短期內試圖建立排斥中國的貿易協定。另外,在多邊貿易體制徘徊不前的背景下,由美國、中國、歐盟、日本四大經濟體中至少兩大經濟體參與的巨型自由貿易協定,會是未來的一個趨勢。此前中國通過簽署RCEP,與日本建立起貿易協定,從而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巨型自由貿易協定。

在此背景下,蘇慶義指出,中歐達成投資協定,有利於促進建立穩定的中歐關係,增強中歐在經貿領域的互信和合作緊密程度,促進中歐直接投資和貿易量的擴大;亦有利於推動中歐形成共識,合力推進WTO改革。

料2022年正式簽署

蘇慶義說,目前中歐領導人達成投資協定談判,此後雙方將就法律文本細節展開起草工作,然後按各自程序認可和批准。其中,歐盟27個成員國必須在歐洲理事會中認可最終法律文本,最後協定文本送交歐洲議會,由歐洲議會再對文本進行討論和表決。待歐洲議會表決通過後,歐洲理事會最終批准頒布協議文件。中方也將由商務部等部委牽頭起草,按程序認可和批准文件。協定將在雙方交換獲批文本後生效。預計相關文本細節將在2021年完成,2022年正式達成並簽署。

蘇慶義並指出,下一步中歐應合力推進WTO多邊機制改革,中國亦通過自身改革、與歐洲協商,推動歐盟承認中國的市場經濟地位,進而為啟動中歐自貿協定(FTA)談判作準備。

2020──中歐合作大年

◆中國同歐盟建交45周年

◆成功召開中歐領導人會晤、中德歐領導人會晤

◆中國首次成為歐盟第一大貿易夥伴

◆正式簽署中歐地理標誌協定

◆決定建立綠色、數字兩個高層對話機制

◆成功舉行中歐人文交流對話機制第五次會議

資料來源:新華社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