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教育 > 正文

【文山字水樂春風】狂瀾既倒 名臣難救

2021-03-03

近一個世紀以來,每提到清末名臣李鴻章,差不多都直接跟賣國賊扣上等號,與秦檜之流相提並論。蓋因他經手簽的對外條約,包括《煙台條約》、《馬關條約》和《辛丑條約》,條條都是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只有恥辱和羞愧。

不過,卻有人為他著述,從另一角度去評價他一生的功過,這位是跟他差不多同時期的人物,乃晚清「戊戌維新」的主角之一的梁啟超。當李鴻章於1901年去世時,梁啟超正因變法失敗而流亡日本。他聽到消息後,立即茪熉g一本《李鴻章傳》,並於1923年出版。

梁啟超可以說得上是以較客觀平實的態度去寫李鴻章。他不像一般學者只給李鴻章無情的唾罵,而是對他寄予深切的同情。他說:「著者與彼,於政治上為公敵,其私交也泛泛不深,必非有心為之作冤詞也。」

即是說,他與李鴻章並不是好友,決不會為他說謊的。他更表明自己替李鴻章寫這部傳記的心跡:「吾敬李鴻章之才,吾惜李鴻章之識,吾悲李鴻章之遇。」這心思就關乎李鴻章一生的事跡功罪。

由這部傳記,可縱觀李鴻章的一生,也可了解整個晚清乃中國數千年來未曾遭遇的大變局。他初出道時,曾師事曾國藩,並成其幕僚。李鴻章追隨曾國藩幾年,學了很多實務、軍務,得益匪淺。後曾國藩推薦他籌組淮軍,他亦沒有辜負師恩,讓淮軍配合湘軍,合力平定太平天國之亂。

李鴻章治理淮軍,「定營伍之法、器械之用,悉仿湘勇。」他又用美國將官去訓練和指揮,屢戰屢勝。所以,他的軍功甚高,而他亦直認曾國藩對他「終身受其用也」。不過,梁啟超對李鴻章所辦之洋務,就不甚欣賞。

梁啟超批評說:「何以他國以洋務興,而吾國以洋務衰也?吾一言以斷之,則李鴻章坐知有洋務,而不知有國務。」這點或者過於苛責,要知中國閉關鎖國,數千年來封建閉塞,官吏科舉出身,所知所識,全沒半點洋務基礎。就算有人辦出點洋務來,也受四方保守勢力圍攻,指責他數典忘祖。

李鴻章曾引進過西方教育、郵電、礦務、交通、航運、海軍、紡織、醫療等新科技、新制度,只不過當時的社會觀念仍很保守,貪污腐敗、無知之徒,充斥朝野,又如何順利推行新政策?更遑論如何區分「洋務」與「國務」了。

李鴻章最為人詬病的是「甲午戰敗」和簽定《馬關條約》,梁啟超更一口氣列出他的「咎十二」。即無論在戰事上或外交上,李鴻章都犯了十二宗過錯。不過他說:「是役將帥無一人不辱國」,「此輩實亡國之利器也。」那就不應片面地責罵李鴻章一人,或要他個人負全部責任。

甲午戰後,朝廷派他到日本議和,他仍「辯論移時,不肯少讓」。直至到他遇刺受傷,子彈留在臉頰內,也不肯做手術和靜養休息。扶傷談判,血染袍服,終於達成和議。雖對國不利,但國勢如此,狂瀾欲倒,談判也沒有後盾。李鴻章可以不議和,起身再打一仗嗎?正是「戎馬壓境之際,為忍氣吞聲之時」。

幸好李鴻章辦外交,還懂得「專以聯某國制某國」,做成「三國干涉還遼」。這也不是與那些狼子野心的列強結盟,只是在各國之間周旋,利用一下形勢和列強之間的矛盾而已。

當「八國聯軍」時,慈禧倉皇出走,有人勸他三策。上策「擁兩廣自立」,中策「督兵北上勤王」,下策「受命入京,投身虎口」。怎知他三策都不從,逗留上海,數月不發,只等待談判喘息,以保那殘山剩水、半壁江山。

在外國人面前,他並無卑躬屈膝,反而顯出一種大國外交家的風範,連日本人也說:「世界之人,殆知有李鴻章,不復知有北京朝廷。」梁啟超雖是他的政敵,還肯為他辯護,我們為何還昧於史實、謬於知識呢?

有作家說過,李鴻章以「狂瀾既倒,老成何以謀國?」可說是一針見血,亦可總結李鴻章的千秋功過。

●雨亭 (退休中學中文科教師,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

逢星期三見報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