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玩收藏界歷來就有「自古官哥不分家」的說法,明代的《格古要論》一書中,對於北宋官窯的描述為「色青帶粉紅,濃淡不一,有蟹爪紋,紫足鐵口」,而對哥窯的描寫亦有「色青濃淡不一,亦有紫足鐵口」的描述。
可見,「紫口鐵足」為官窯、哥窯的共通點。因杭州特產的紫金土含鐵量高,燒製後胎色偏深紫色,燒造時口沿部分釉料向下流淌導致釉薄,露出胎土的顏色,此為「紫口」;而為了防止瓷器底部與器皿粘連,足底常會刮釉一周才開始燒製,完成後露出呈鐵鏽色的胎體,此為「鐵足」。
另一共同特色,是官窯及哥窯的開片非常特別,通體被粗深及細淺的兩種紋路覆蓋,形成「冰裂紋」。其中被稱為「金絲鐵線」的開片紋,雖然被認為是哥窯的獨有特徵,但其實亦可見於部分官窯器上。所謂金絲鐵線,就是大開片(亦稱「文片」)邊緣呈深鐵灰色--「鐵線」,而大開片內的小開片(亦稱「武片」)邊緣為淺黃褐色--「金絲」。金絲鐵線的開片可參閱配圖:南宋哥窯葵口洗。
在釉色方面,較典型的官窯,粉青釉,釉厚滋潤呈冰裂,胎薄;而哥窯釉泛酥油光,光澤猶如皮膚出汗,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月白、灰青等。但官哥的灰青釉器較為接近,會導致官哥難分的情況。
那麼兩者是否無法區分呢?在認識及收藏的時候需要認真、細心鑒別。如哥窯釉面較為啞光、器口比官窯厚,官窯器整體看起來有上揚之感,而哥窯則較為穩重。●作者:香港中華文化藝術推廣基金主席 李秀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