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方寸不亂】人才的價值

2021-03-11

方 芳

UA院線全面結束,電影圈的朋友無不感嘆,香港電影前路更艱難。疫情是致命打擊,但實際上,香港電影的內傷,是大環境的改變,自從告別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電影黃金盛世,人才鼎盛的香港電影,失去領軍地位,電影人都在掙扎、摸索,有的早已融入大中華發展,取得了成功;有的抱着昔日的光環,坐看雲起時,天天等運到。

導演製作人陳欣健一針見血指出,製作人不直接面對內地巿場等於投降,必須捨棄狹窄的思維,了解內地電影的生態環境,把香港電影善於參考、創意的風格,放諸四海,從零開始,重新打拚。人類之所以能夠進化,是因應大環境的變化,改造自己來適應。

是的,大環境造就成功的人,也淘汰拒絕適應的人。有位導演跑到加拿大「安居」,在加國也是無所事事,埋班拍戲更是不敢再想,只能想想怎樣為香港「發聲」,連本行都做不了,怎樣「發聲」?

引用一段短片的故事,有位富太給女兒送出一塊老爺子留下的手錶,讓女兒拿到商場修錶店問價,因為太殘舊,只值幾十元;富太再讓女兒拿去高級店問價,因為手錶還算精緻,可收幾百元;再囑女兒拿去古董店問,對方竟出價數十萬收購;女兒狂喜之際,富太再讓她把錶送到博物館鑑賞,博物館竟然出價數百萬元。一塊錶的價值,放在不同的環境,竟然有天壤之別的價值。

富太想說的哲理是,手錶和做人一樣,放在對的地方,和對的人相處,才能顯出自己的價值;如放到錯誤的環境,面對不懂欣賞的人,再有價值,也是一文不值。

一個人的思維,決定了他的人生格局。一個人是否成功,就看他是否接受大環境的改變,從而為自己選擇可以發揮所長的地方,顯出自己的價值。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