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價不菲的M+博物館將於年底開幕,不過,在觀眾未有機會睹內部設計及藏品的廬山真面目時,M+已捲入政治漩渦中。有別於本地公營博物館,雖然M+坐落香港,但館方直言要「矢志於躋身世界頂尖文化機構之列」。這座耗資數十億、規模可媲美不少外國藝術機構的博物館開幕,之於國際藝壇,也是矚目大事。因此,要談M+,於政治以外,仍有很多值得探討之處。M+項目開展以來不時被批評忽略香港藝術界,有藝術家希望,M+能增加購藏準則的透明度,有的則期望藉M+讓本地藝術亮相國際舞台;有藝術顧問則認為M+應藉開幕前大半年,加強宣傳及推廣,肩負起推廣藝術教育的責任。M+,任重道遠。●採訪: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 部分圖片由西九文化區提供
無論談起M+還是整個西九文化區,觀眾不難從記憶中翻出各種負面新聞-工程嚴重超支、人事頻繁更迭、設施多番延期等等。不論西九推廣文化藝術的願景有多宏大,市民只會疑惑,究竟裏面搞緊咩?雖然M+年底才開幕,但購藏工作早已密鑼緊鼓進行中,同時也設計藝術教育活動,讓大眾對M+有初步概念。至於團隊如何策展,訴說當代視覺文化藝術品的故事,則拭目以待。
33個展廳集中同一層
屹立於海濱的M+,總面積達65,000平方米,站在天台花園遠眺,維港到大嶼山的景觀盡收眼底。有別香港常見的摩天大廈,樓高18層的M+是既薄且闊的長方體,外牆物料捨棄玻璃幕牆,採用墨綠色的陶瓦外牆,隨不同光線及天氣狀況變化不斷,營造層次感。選用陶瓦亦有環保考慮,使臨海建築物能抵禦長期受熱力、濕度及風力侵蝕。大樓南面外牆是一個闊110米、高60米的展示屏幕,可播放流動影像作品,負責建築工程的項目總監蔡培祥形容:「抽象地理解,這個屏幕就如畫布一般,讓藝術家有發揮創意的空間,也是展現藝術的不同形式。」
置身地下接待大堂,空氣中飄盪着仍未散去的裝修物料氣味。館內展覽空間總面積達17,000平方米,共設33個展廳,主要集中二樓。蔡培祥表示,展廳集中同一層是M+特色之一,世界各地不常見。「此舉方便展廳組合或分拆,迎合展覽需要,亦有助通達設計。」由於展廳集中,故格外注重多樣性-尺寸、高度、比例、燈光各有不同。北翼為專為展示希克藏品而設的展廳,空間高且闊,天花板傾斜,讓陽光柔和地照射進展廳。地下隔柵則為冷空氣輸送的管道,冷空氣由隔柵而出,緩慢上升,形成順暢的循環系統,讓藝術品處於溫度穩定的環境。
批購藏政策未夠清晰
雖然當天預覽未能一睹館藏,但M+的購藏工作早已如火如荼地展開。館長華安雅(Suhanya Raffel)表示,現時M+藏品數目超過8,000件,包括「M+藏品」6,013件及「M+希克藏品」1,510件;此外亦有「M+檔案藏品」約46,750件。最近,M+亦宣布再獲兩批藏品捐贈。不過,對於M+的購藏策略,藝術界一直議論紛紛。爭議點包括團隊所接受的捐贈藏品是否具收藏價值、購藏準則為何等等。對上一次引起熱烈討論的,是2018年M+宣布全購韓國數碼藝術二人組「張英海重工業」的作品,藝術家日後推出的新作均由M+擁有,做法在國際博物館間並不常見,亦引申出對其購藏機制不透明的批評。
其實M+網站有解釋收藏策略,但似乎答案未令人滿意。香港當代藝術家協會副會長巢錫雄表示,直到現在也不清楚收藏準則及審核標準,感覺M+跟本地藝術家關係不大。「未曾聽聞身邊的人作品有被收藏,唯一我熟悉的是蛙王。」巢錫雄的疑慮並非孤例,記者接觸過一些本地藝術工作者,部分持類似看法。為何有這些期望上的落差?似乎M+在這方面需要多加解釋。
資深藝術顧問、香港大學Global Creative Industries課程講師伍常則期望M+的購藏策略能更加透明開放,他亦建議M+應把握開幕前的大半年,向觀眾發放部分展品的資訊,讓觀眾在腦海中有概念和期許。他指,過往館方在購藏款項運用及理念較欠透明度,未來不妨多加開放;同時,當下館方累積了超過8,000件展品,既要多主動對外闡述館藏內容,組織及展出藏品亦需具策略,分門別類向觀眾清晰展示。「前幾年紛爭不斷,不夠透明。現在M+有30多個展廳,不妨率先公布當中部分展廳內容,讓觀眾入場前能稍作了解。」
釐清定位多溝通
此外,另一個關注點在於館方關注本地藝術品的程度。自M+項目開展以來,不時被批評忽略香港藝術,與本地藝術界無任何關係。巢錫雄表示,雖然開幕後必然會到訪,但他坦言,由項目展開到即將開幕,由最初充滿期盼到現在已無任何期望。他期待,M+作為一個立足香港的博物館,至少也應要梳理香港藝術歷史。他解釋,由殖民時期到現在,香港經歷不同歷史階段洗禮,藝術家的作品均是回應當刻時代。但M+卻似乎忽略之。「我相信與到外國藝術館參觀差不多,因為它沒有太多記錄香港的作品。」
伍常則認為,無論是M+還是西九文化區,由計劃到落成經歷多番風波,普羅大眾早已被連串負面新聞淹沒。「對於管理者而言,開幕後其中一項重任,必須告訴觀眾博物館的視野和願景為何。」伍常指,市民對館方管理作風及文化視野並不清楚,「不要期望開幕出來說兩句就成事,而是要持續推廣及宣傳,讓觀眾受落。」至於談到M+不夠本土的問題,伍常認為,如何平衡兩者很重要,「策展上如何巧妙地融合香港和國際藝術家,言之成理,才是重要的。」他指,若只是盲目展出本地作品,是固步自封。他指,抱着更大的文化抱負或國際視野看待本地藝術家的作品,讓其能進入國際主流視野,不能忽視。
一名不願具名、畢業於中大藝術系的藝術工作者表示,她期待M+開幕,能親眼目睹當中一些精彩藏品。她又表示,明白M+使命並非只推廣香港藝術。但作為一間坐落香港的博物館,她亦期望M+不要過於離地:「策展人應要拿出視野和氣魄策劃展覽,在展出來自各地藝術家的作品時,也讓『香港製造』能被外國觀眾看見。」不過,這亦引申出另一個爭議問題-M+高層及總策展人均非香港人,了解本地藝術嗎?對此,伍常表示,M+定位國際化是無可厚非,但若果變得過於國際化,卻跟本地團體割裂,反而不妙。因此,他認為,可讓本地策展人擔任中間人角色,告訴觀眾作品與藝術生態圈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