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重思後疫情時代博物館意義

2021-03-24

博物館是展現一個城市文化面貌的重要部分。疫情之下,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被迫關閉,市民坐困愁城,不安與孤獨侵襲,唯文化藝術讓人暫且忘憂。早前,M+便與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合辦數個公眾講座,從不同角度如館藏對博物館的重要性、後疫情時代博物館該如何前行等出發,探討博物館未來的可能性。在其中一場名為「觀眾與參與:談博物館的可能性」的講座中,M+教學及詮釋主策展人方詠甄、M+教學及詮釋策展人韋嘉頤(Keri Ryan)及新加坡國家美術館觀眾開發及參與部處長陳書瀅便在網絡中聚首,探討博物館未來更多的可能性。

數碼化出路

新加坡國家美術館於2015年開幕,集中展示從19世紀至今的新加坡及東南亞藝術。新冠肺炎疫情持續,封城鎖國成為常態,博物館亦需暫時關閉。陳書瀅認為,疫情成為加速美術館數碼化步伐的催化劑;亦令館方反思,疫情下如何與觀眾及社區保持緊密聯繫。「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新常態,前路充滿不確定性與挑戰性,讓團隊最關心的,是如何藉藝術向不同持份者伸出援手。」她舉例,因封城之故,切斷聯繫,需要重新審視過往的展覽,並發掘與新加坡各藝術團體互動的可能性。

她指,疫情期間,團隊思考以何種方式維繫社區,讓市民保持精神健康。她舉例,封城期間,醫護人員壓力巨大。因此,館方特意與當地醫院合辦藝術項目,為醫療人員提供「藝術治療」。此外,團隊亦放眼國際,舉辦藝術賞析活動,「透過zoom進行緩慢的藝術活動,長時間只專注於一件藝術品上,讓彼此透過藝術欣賞的活動,重新聯繫社群。我們亦讓國際觀眾加入,與愛丁堡大學合作,向國際學生展示這些藝術品。」形式轉變也有驚喜。「平時,50歲以上人士較少使用線上軟件進行互動,但疫情下卻發現超過一半50歲以上的參與者。」

另一邊廂,M+雖然尚未開幕,但反覆不定的疫情為開幕增添變數,而當世界各國博物館都在疫情下尋找新出路時,M+自然不能翹埋雙手--策劃線上線下的展覽自然成為團隊的功課。M+教學及詮釋策展人韋嘉頤表示,雖然腦海時常冒出有趣想法,但形式轉換後,成品往往未如理想。「亦讓我們看到,以往都是集中於面對面的線下互動,完全忽視數碼範疇。」她表示,線上的項目對團隊而言幾乎是一種新嘗試,未來會繼續探索。

注重藝術教育

此外,眾人亦就藝術教育方面交流經驗。M+教學及詮釋主策展人方詠甄提到,M+重視視覺文化,但香港人對此未必熟悉,因此,觀眾如何詮釋及理解日新月異的世界,對團隊而言非常有趣。她指,團隊希望以由下而上的方法進行推廣及教育。雖然M+年底才開幕,但團隊早在十年前已經開展不同項目,了解公眾反應。她表示,雖然當時未有博物館大樓,但早在2015年已有名為「敢探號」的車駛進不同學校,進行工作坊,讓學生和藝術家合作創作,並把作品擺到車中展出。「Co-creation可以提升人的好奇心和批判思考,希望參與者透過共融學習,增加自信心。」

開幕五年的新加坡國家美術館則有更多經驗可分享。陳書瀅直言,博物館的角色早已隨時代改變,不僅是傳道、授業、解惑,而是給予觀眾想像和反思的空間。她又指,填鴨式教育現在已不再適用,互動的教學方式才是主流。故早在設計博物館的空間和策劃展覽時,都會考慮小朋友的需要,例如設有教育中心,讓幼童從小接觸藝術。館方其中一個重點活動,是自2017年起舉辦的兒童雙年展。「藝術家以他們信念為基礎進行創作,讓小朋友和藝術品接觸,希望家長與小朋友進行互動。」她指,希望透過展覽,令年輕觀眾對世界保持好奇心,也藉藝術館營造共融社會。● 文:朱慧恩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