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燕山正月春茫茫,卻道他鄉勝故鄉」,這是清代記錄北京風俗的《燕九竹枝詞》中的兩句。幾百年前的中國交通不便,無數自南方北上求學、做官與經商的人往往選擇入鄉隨俗、就地過年。時至今日,從北京到香港也不過幾個小時的飛機,但由於新冠肺炎疫情的原因,自2020年伊始,一直沒有機會回香港同親人團聚。今年的新春節假,也是我第一次沒有回港與家人一起度過。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身處千里之外的祖國腹地,我依然感受到了北京嚴格的防疫力度與濃郁的節日氛圍,依然能享受較為便捷的生活,並且有機會與許多和我一樣留在北京過年,平時都非常忙碌的內地與香港好友相聚共歡。此情此景,不能說是「他鄉勝故鄉」,卻也有點「天涯若比鄰」的味道吧?
北京人過新春的方式同香港頗有不同。按北京人的老話,「過了臘八就是年」,儘管現代快節奏的生活與豐富的物質條件沖淡了既有的年味,但無論怎樣,年關之下精心的準備還是有必要的。香港人過新年會吃年糕、蘿蔔糕、煎堆、盆菜之類,而在北京,臘月二十三(北京人叫「小年」)會吃灶糖(一種麥芽糖,有點類似兩廣的「糖葱」),而除夕則會吃餃子。北京人說的餃子和我們的蝦餃乃至帶湯的水餃雲吞都有一定的區別,是煮好後直接撈出來蘸醬油和醋吃的。餃子的餡料也多種多樣,幾乎無所不包,連「西紅柿雞蛋」都可以做餡。包餃子的時候,親朋好友往往圍在一個桌前,調餡、揉麵、擀皮、包餃子......很有闔家團圓的溫馨氛圍。
我在來到北京之前,對餃子並沒有什麼認知,更不要提留在北京過年。然而,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許多在京工作的人,包括政府、國企、學校等各單位的員工,都收到了留在北京就地過年的倡議。我回到香港也是隔離,一來一回間隔太長,於工作於生活都十分不便,就和大多數選擇就地過年、保障安全的朋友們一樣,也留在了這裏。去年的這個時候,不能出門的我不免擔心自己的生活受到影響,但事實上,北京的物資供應與快遞收發都十分暢通,隨着疫情防控的常態化,我們掃健康碼就可正常活動,當然,還可以和一同留在北京的朋友們聚一聚、坐一坐。
剛剛過去的春節,就讓我印象頗深。年三十的那天中午,我先是應邀去一位內地前輩家中與他的家人吃中午年飯,吃上了江蘇特色的菜餚。然後又在晚上到同事家裏,和留京過年的老師同事們一起包餃子、看央視的春節聯歡晚會。他們在電視機前談笑風生、擀皮包餡,而我也在內地老師的指導下一點點學着怎麼包餃子、怎麼看懂春晚上的笑話。此時此刻,身處異鄉,我們就是彼此最為親近的人。我們像一大家子一樣聊着家長里短,在這個特殊的時期,就這樣找到了無論在香港還是在北京都相近的,人與人之間的親近和感動。
最近在北京,認識了一位新來京定居發展的香港朋友,他是香港知名的音樂人、作曲家,與很多香港知名歌手都合作過。他剛到北京3個月,同樣選擇留在北京過年,言及留在北京的選擇。他說,他在香港還是有挺多工作機會的,很多機構也會找他作曲寫歌,但他總覺得應該追尋更有挑戰的生活。內地有十四億人的音樂市場,而北京更是全國的音樂中心,剛來幾個月,已有一些內地電影、電視劇的歌曲製作項目找他洽談了。隨着內地文化產業的發展,也一定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香港人才來內地發展的--他也在一點點融入北京,說到新的平台與新的朋友,他也一直在笑,我感受到他的滿滿期待與新奇。
●作者/圖片: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青年委員會主委 王柏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