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港聞 > 正文

收入減補給難 漁民疫境難行

2021-03-28
●雖然困境至今仍未改善,龍哥卻始終樂觀積極。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雖然困境至今仍未改善,龍哥卻始終樂觀積極。 香港文匯報記者 攝

返內地作業須船上隔離14天 部分漁民寧漂流不返港

出身漁民家庭的龍哥,6年前懷茪@腔熱誠入行,每月往返兩地捕魚賣魚,過茖窄唹B殷實的生活,但過去一年多疫情嚴峻,令他的生活發生變化。為了減少隔離天數對生計的影響,龍哥目前進入內地海域後都會逗留較長時間,連帶與家人見面的次數由每30天一次亦變成每120天一次,即使如此,龍哥還是收入大減,更要面對漁船的維修和補給問題。雖然困境至今都仍未改善,龍哥卻始終樂觀積極:「疫情下很多行業停運,但至少我們(漁民)仍能出海作業,而且兩地政府都體恤,唔使坐鰜衒o個等字咁大鑊。」

●香港文匯報記者 林浩賢

香港目前漁民並不多,已上岸生活的漁民子弟數目卻不少。現年45歲的龍哥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坦言,不少漁民的後代一直在觀望行業發展,如果有機會都希望可以子承父業。他自己就是因為政府政策,包括可以透過政府貸款購買大型鐵甲漁船才選擇入行的。不過,礙於拖網漁船近年面對的限制趨多,加上內地的防疫政策,跨境作業漁民的生計確實困難重重。

龍哥解釋,現時每次返內地作業前,都需先在香港獲得新冠病毒檢測陰性證明,成功進入內地海域後還要在船上隔離14天,才能埋岸接載漁工,因此每次捕魚前都得花16天至17天時間準備,所以他會盡量延長在內地海域作業的時間,減低隔離措施帶來的時間成本。

他笑說:「現在拖網漁民出現兩個極端,一批是捱得到就留在香港,另一批就寧願在大海漂流幾個月都不願返港,我也在船上多添置了個大雪櫃,方便貯藏更多糧食。」

收入變化是疫情下漁民最關注的問題。龍哥說,在兩地賣魚的成本不同,返港賣魚的利潤更高,但不利補給漁網和漁具,且須預留下次到內地隔離的時間;在內地賣魚方便,但由於香港漁民上岸手續繁複,屆時漁獲已經不新鮮,託人售賣就得付運輸費和其他支出,拖網漁民的收入因此跌近四成。

港大型船廠極少 難滿足行業需求

驗船和維修也是疫情下漁民煩惱的問題,龍哥說,特區政府規定鐵甲漁船每年檢驗一次,運作上漁船每年也得維修兩至三次,但由於防疫考慮,內地船廠現時不會維修或檢驗香港漁船,無奈本港大型船廠極少,難以滿足行業需求。

他表示,兩地政府亦有體恤漁民的難處,例如特區政府押後了本港漁船檢驗的期限,第一輪防疫抗疫基金亦有為聘有內地漁工的漁船東主提供資助,船長25米或以上每艘船資助20萬元,25米以下則為8萬元;香港漁船有時會離開內地海域但不返港,只要能向內地政府證明沒有進入香港海域,下次進入內地海域時則可簡化隔離程序至兩三天。

盼放寬內地證件續期安排

跨境漁民需具備內地證件才能作業,但龍哥指不少證件即將過期,若要續期需本人親自上岸辦理,因此他期望可以放寬安排,容許香港漁民郵寄文件往內地辦理證件續期,或者延長現時證件的期限。

面對種種困難,龍哥在訪談期間始終無任何怨言,他笑說自己自幼在香港仔水塘游水長大,亦很想保留家族的傳統,故即使出海工作風險高,加上疫情下困難重重,甚至犧牲了與家人相處的時間,他也會盡量留守,「堅持到又有飯開就堅持落去囉,希望疫情盡快完結啦!」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