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香港專題 > 正文

政界:新社福界選委組成更能代表業界利益

2021-04-19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倪思言)在新選舉制度下,社會福利界在選舉委員會的30席中,有15席為當然委員,由不同的社福機構或組織的主席擔任,其餘15席會經由指定團體投票產生。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日前在網媒撰文稱,有關安排會降低「代表性」,又稱社工註冊局被列為當然委員是「不倫不類」云云。多名政界人士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強調,有關安排讓社福界選委的涵蓋範圍變得更大,更能代表業界的整體利益。

《立場新聞》日前刊出香港社會工作者總工會的文章,內容為質疑社福界選委的產生方法,及新增的團體及機構的代表性。社總聲稱個別組織有不足或太小,如稱其中的工聯會康齡服務社「只有兩間長者活動中心」,「所以規模大小不重要,最重要是有愛國心。」無國界社工有限公司「只是以內地的服務為主,在香港完全沒有提供直接服務」。社工註冊局法定功能只限監管社工操守和社工課程、社工註冊和紀律聆訊工作等。

民建聯副主席陳學鋒表示,過往的選委產生方式會出現政治引導的情況,認為在新選舉制度下,社福界的當然選委由不同的社福機構主席擔任,他們具有更高的代表性,而且不會單以工作層面作出考量,而是從業界的整體利益出發,相信「含金量」會較之前的高。

選委產生兼顧不同社福機構

公民力量成員林宇星表示,一些規模較小的機構都屬於社福界的持份者,若以社福機構的規模大小、服務對象、籌款金額來看他們是否合資格成為選委,做法十分荒謬。就文中針對社工註冊局的言論,他認為若社總是因政治為由反對社工局成為當然委員,做法更加不理想。

林宇星指出,新選舉制度下,社福界的選委產生能夠兼顧不同的社福機構需要。他指,社福界的政策應該有多方面的發展,不只是針對青少年及長者,還有新來港人士及少數族裔等問題。新制度讓選委代表的涵蓋範圍變得更大,囊括了不同規模的NGO和民間組織。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