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梓敬
新冠肺炎世紀疫症至今已令逾1.3億人染病,奪去超過295萬人的性命,全球經濟亦受重創,傳統行業如零售業、旅遊業及航空運輸業更是首當其衝;與此同時,卻激活了科技的創新及應用,同時公眾對醫學科技的發展更為重視。
創科發展與大學的研究不可分割。不少影響世界的顛覆性技術及科技公司,例如能挽救生命的青霉素、牛津大學正研製的新冠肺炎疫苗,甚至著名的香港科技公司商湯科技、雅士能基因科技等,均由大學的基礎研究衍生,再成為舉世知名的企業。
本港多間大學排名首屈一指,在國際高等教育資訊機構(QS)的2021年世界大學排名中,香港有5間大學名列頭100名以內,反映香港的基礎研究能力達世界級。然而,本港社會對科研投資比例仍然偏低,近年佔GDP比重還不足百分之一,遠低於台灣和新加坡政府投入高於2%的GPD比重,與韓國及以色列佔GPD約4%相比,更是望塵莫及。
以色列近年在高新科技領域突圍而出,研發投入佔GDP的17%,雖缺乏土地及天然資源,但政府扶助、配合措施及投入佔整體科研資金七成,成功吸引不少外資,確是值得香港借鏡。
香港創科要急起直追,除了要得到政府的政策配合及財政上支援外,商界對大學科研的支持同樣重要。就如2007年獲李嘉誠捐款成立的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已成為區內生物醫學研究的旗艦,成就不少影響深遠的發現和發明,包括「無創性產前診斷技術」及早期癌症檢測等。多名研究人員也先後獲得全球多項頂尖殊榮,包括連續四年獲世界權威科學期刊《自然生物科技》選出「年度全球20位頂尖轉化研究科學家」。
為應對醫學科研的急速發展,李嘉誠及其基金會近日再捐助3千萬港元,用於優化中大李嘉誠健康科學研究所的科學研究及實驗室空間等項目。基於基金會這筆捐款,中大將申請政府配對資助,捐款者李嘉誠亦指出:「一直深信亞洲快速發展的『生命科學』經濟中,香港必有重要角色,形成一股建立未來的催化力量。必由關鍵是政府有效、有決心地創造醫學和相關學科的科研環境和投資。」
政府未來確有必要從制訂高層次策略、建立科研人才儲備、促進產學研合作機制等方面多下工夫,創造不一樣的創科生態,令香港再創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