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副刊 > 正文

內地美術館目標 理解世界 創造感動

2021-04-28

拒多媒體展炫技 倡觀眾平等

理論上,一個城市若沒有博物館提供優質的藝術展覽,它依然能運作如常;市民不看藝術作品,也能安然生活。然而,當一個人在物質追求上得到滿足後,便有更高層次的追求-精神及心靈上的滿足。而城中的藝術展覽,就是為市民的精神層面追求注入養份的最佳途徑之一。今次,我們把目光移向內地,看看不同類型的美術館如何營運及策劃展覽。各間美術館館長對於藝術與科技的結合、觀眾行為引導等話題有着不同看法;但作為館長,眾人皆有一致目標:在城市角落撒下藝術種子,努力耕耘使其開花結果, 讓不同背景的市民都能從藝術作品中獲得心靈滿足。 ●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朱慧恩

早前,M+舉辦題為「理解觀眾:中國藝術博物館的不同之道」的研討會,四位來自內地不同性質美術館的館長,包括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龔彥、尤倫斯基金會主任(2002-2008)兼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創館館長費大為、上海外灘美術館副館長劉迎九、廣東時代美術館學術副館長蔡影茜,分享經營國營、私人、企業以至社區營運的美術館的想法,也談到策展的挑戰。

關鍵詞一:藝術與科技

隨着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也為藝術的表現形式打開了創新的大門,科技與藝術結合, 既是藝術家探索新的創作形式,也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觀展體驗。另一邊廂,新冠肺炎疫情亦令網上展覽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市民透過網絡便能暢遊各地博物館。科技如潮水般湧來,博物館置身於這股洪流中,也難免要思考如何應對--要堅持最傳統的展覽方式?還是順應來勢洶洶的科技潮流?畢竟美術館肩負教育大眾的責任,館方選擇的展覽模式,能左右大眾對藝術的思考。

對此,劉迎九分享了一次梵高多媒體展覽的觀展經驗--炫目的技術蓋過了作品本身,令觀眾只停留在視覺享受的層面,未能領略作品內涵。「如果只看它就認為這是梵高,有點損失。」他說。因覺得單純的感官刺激無助觀眾理解作品,因此,劉迎九談到,這些年來,上海外灘美術館儘管堅持為觀眾提供「獨特而強烈的體驗」,卻不欲以所謂沉浸式的體驗搶奪觀眾眼球。摒棄「炫技」不一定是固步自封,與其停留在淺層的視覺體驗,館方還是欲把展覽的主體性與批判性留給觀眾。「沉浸式有強大的感官力量,將之徹底俘虜。觀眾沒法意識到自己是平等的主體,跟這股力量進行抗衡、對話或探討。」劉迎九說。

雖然龔彥同樣對該梵高展覽無感,但她認為這是無法迴避的問題,但重點在於避免一窩蜂湧現過多,「抑制技術產品化的速度」,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才有更大可能性。她舉例,十多二十年前,新媒體藝術崛起,頓成熱話,只是突然間90%的藝術家都消失了,皆因技術成為產品,變得氾濫。她認為,把中間的發展過程拉長,或較為理想。龔彥並不認為藝術與科技必然對立。她指,雖然過往當代藝術刻意與「技術」保持距離,甚至視之為批判對象,但若把此等想法放置於今時,無疑是幼稚的。不過,即使如此,她認為,在科技與藝術發展方面,目前只是前進了一小步,仍停留在淺層,「沒有被賦予態度、生命和性格」。正如她不喜歡梵高影像展,皆因「太簡單」。她總括,若要繼續朝科技方向發展,除了要拉長發展過程,對藝術家而言,「勇氣」和「膽量」是推動他們繼續前進的重要因素。

關鍵詞二:免費與收費

香港大部分博物館均屬公營博物館,門票價格低廉,普羅大眾均能負擔。然而,對私營美術館而言,釐訂門票價格卻是一門高深學問--門票收入能提高展覽質量,卻把部分觀眾排斥門外。藝術面前,如何盡量維持人人平等?門票收取與否?如何定價?館方確要深思熟慮。

蔡影茜分享道,時代美術館開業數年均免費參觀,直至幾年前開始收取門票,最高定價為50元。對於一個位於居民樓內、以社區為本的美術館而言,此價實不算低。後來,館方亦察覺,部分觀眾確實因門票被拒之門外。「廣州觀眾的構成和他們對美術館的期望,與上海、北京的挺不一樣。」蔡影茜說。有見及此,館方下調門票價格,直到疫情之後,索性讓觀眾自行定價。若付費至某個價位,便能獲贈場刊及海報。同為私營的上海外灘美術館亦有收取門票,對收費與否,劉迎九表示,在門票不要排斥大部分人的前提下,也希望門票帶來收入。門票由最初15元增至現在50元,學生票則由10元增至20元。「相對上海的民營博物館而言,在中下範圍。」他又指,從館方的調查來看,自2010年至2019年,門票價格翻兩倍,觀眾人數翻三倍,「門票沒有產生排斥性作用,也感欣慰。」

龔彥則提到,其實可以打破對「免費」概念的固有理解--「免費」可分為兩層結構:基礎業務及增值服務,前者應是免費。她舉例,例如一個大媽,即使她純粹使用館內設施而非欣賞展覽,她還是有進入公共空間的權利。她更着眼的是,「我們有沒有本事讓她成為藝術愛好者。這是非常有趣的挑戰,甚至讓她在美術館產生消費,這都可以思考。」她認為管理者可以拓闊思考領域,從服務、信息提供、甚至藝術作品本身的內容等角度考慮,拉近觀眾與藝術的距離。

關鍵詞三:權利與平等

策劃一個能滿足不同知識背景的市民的展覽不容易,畢竟每位觀眾對藝術的認知程度不一,無論專業如藝術家、策展人,以至是對藝術毫無認識的普遍市民,都有權進入館內--他們或真心欣賞作品,或純粹消磨時間,甚至只為使用場館設施。另一邊廂,在自媒體時代,具影響力的網紅「殺」入展場,也成為大眾走入博物館的誘因。市民願意走進展場,館方理應感到欣慰,但並非每個觀眾都懂得「博物館禮儀」--觸摸展品、過分拍照打卡影響其他觀眾。策展時如何滿足不同知識背景的觀眾,以及如何規範觀眾行為,皆是館方不能迴避的問題。

費大為坦言,每位觀眾對藝術的認知的程度各有不同,策展時難以平等對待每位觀眾。但他強調,平等並非策展關鍵元素,重點在於如何讓觀眾更積極看作品。在不讓展覽資訊在館場氾濫的情況下,「盡可能提供更多信息和可能性,激發對作品的想像。但最後還是取決於每個觀眾的特殊情況,不一樣的觀眾會看到不一樣的東西。」他說。蔡影茜則談到,由於時代美術館位於居民樓,所以不乏純粹進館使用設施的觀眾,但她指出成本仍在可接受的範圍,不會拒絕此類觀眾內進。劉迎九亦認為,市民應該有平等文化權利,無論市民懂藝術與否,皆有進館權利。即使買菜大媽,若她來到美術館,仍可參與各種公共活動,或在閱覽室閱讀,「通過這種方式讓她逐步理解美術館的工作,也是我們的目的,達到初衷。」

針對網紅「入侵」場館的現象,劉迎九分享道,在館方所做的深度調研顯示,通常「深度觀眾」會因網紅在館內的行為影響其觀展體驗感到反感。不過,他指出,博物館及藝術品,本來就有震懾觀眾、規範行為的功能。「博物館的出現,它本身是現代性的產物。在十八世紀出現時,其社會功能就是規範人的行為。」就是說,博物館的誕生,就是教大眾學做現代文明人,如此莊嚴環境下,每人都應要自覺規範行為。「這種博物館的職能,在今天的中國還是存在。藝術品的震懾力在真實的現代生活中有它作用。」劉迎九認為,無論網紅還是觀眾,只要其行為不影響其他觀眾及作品安全,皆可以接受。

關鍵詞四:價值與功能

過往,市民大眾的觀展經驗多限於專業的展覽空間,然而,這個情況在現今已顯然不再適用--商場的藝術展覽令人目不暇給,甚至連地產商也禁不住分一杯羹,雖然在此類場所辦展有其商業考慮,但無可否認,也拉近了市民與藝術之間的距離。此情況在香港亦越趨常見。當市民接觸藝術作品的途徑越來越多,向來正經八百的美術館,功能會否被削弱?一眾館長抱樂觀態度,皆因美術館策展、布展、研究中的專業程度,仍非商場展覽可比擬。費大為從宏觀角度談到,美術館在整個社會活動中承擔着文化傳播的弁遄A儘管每間美術館風格與理念各異,但若果美術館能夠對整個歷史進展有積極貢獻,便能彰顯美術館的價值。他指:「理解世界,創造感動,是美術館的最終理想。」

龔彥認為,美術館每辦一個展覽,皆有前期深入的調研與考察,而在商場辦展,更多是作為消費附屬品的考慮。相比起在消費場所馬走觀花,在具中性、精神性的當代藝術館所獲得的觀展體驗,於商場觀展是無法獲取的。她進一步談到,相比起商場多屬短期性質的展覽,美術館展覽有其「可持續性」,也是商業場所展覽無法與之比拚的。「(美術館)展覽經歷了很嚴肅的過程,所以『展覽』只是在此時此刻發出的一句話,之後還可以繼續延展。至於商場展覽的誕生過程有點像進了一個貨物,畢竟商業是消費場所。」

劉迎九則表示,對普遍觀眾而言,有各種各樣的渠道享受藝術是好事,自己也不排斥商場展覽甚至網紅展覽,但他認為博物館的價值在於讓觀眾從不同角度參與及體驗展覽,甚至能引發觀眾的批判性思考。「過程中,觀眾的主體性能夠被調動起來,跟主辦方、藝術家產生對話,這可能是商場展覽、或者娛樂性展覽做不到的地方。」他指,在商場辦展覽,無論選擇藝術家還是展覽內容,都帶有商業性考慮,這或會影響觀眾對作品的認知或體驗。「這裏面大部分情況可能還是想做好,但從策展的專業角度或學術角度來說,他們不會有那麼多的堅持。」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