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禎兆
早前去梅窩,見到「綠在梅窩」的店位,設計簡約,分類仔細。但卻在附近見到不少紙皮,可憐的牛牛竟然在吃,我們阻止不了,看牠全都吞了,十分難受。
人類真的要減少垃圾,但易講難做,除了減少以外,最好是做好回收。香港的回收真的做得不好,可能與習慣或居所結構有關。日本人的垃圾分類做了很多年;太太在加拿大時,也說那邊的人不知是否家裏較大,丟垃圾時在家中已有空間分類,所以回收率又高又簡潔。香港亦曾做過追蹤新聞,回收桶裏的膠樽結果去到堆填區,叫人失望。希望「綠在區區」的表現不是這樣。
後來在大圍區,看見周末很多人排隊,原來是「綠在大圍」,其實居民都相當有耐性,也證明香港人有這樣的心,為環保願意付出時間和心力。我的屋苑也久不久會有人來收「四電一腦」,以及塑膠分類回收,每次都收穫不差。
最令人高興是有收外賣餐盒及杯,近來因多叫外賣,包括在公司又或居家,有了這類回收,我也會試收其他人的膠盒--畢竟疫情之下,消耗很多外賣容器。
和朋友說起,很多人都不知道有「綠在區區」的存在,雖然要自己拿去,但在家附近的話也不太麻煩,很多人都願意騰出時間去交回收物資。最麻煩反而是如何在家裏儲着大量膠、紙、鋁和玻璃。所以也希望政府及團體多做流動收集,或在大型屋苑多放收集箱。
疫情以來,我們屋苑的衣物和玻璃收集箱都停了,怕病毒傳播。其實這樣蠻可惜的,因為大量使用口罩及防疫用品,我們已經製造出愈來愈多垃圾。不回收衣物和玻璃,又再製造出更多垃圾。希望回收對於香港人而言,會變得愈來愈優先,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