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首頁 > 文匯報 > 文匯論壇 > 正文

【時事梓引】引入海外「港醫」打破保護主義

2021-06-10

李梓敬

特區政府為免試引入非本地培訓港人醫生而提出的《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日前在立法會首讀和動議二讀,並按照《議事規則》二讀辯論中止待續,條例草案交付內務委員會處理。

在本地醫生組織阻撓下,公營醫生鬧「人手荒」,最終苦了病人,輪候急症室及專科的時間不斷增加。政府提出修例,讓更多合資格的海外培訓醫生來港執業,此舉無疑要觸碰醫學界的既得利益,但市民大眾普遍支持政府迎難而上,冀有效解決本港醫生長期不足的問題。

本港有逾700萬人口,但人均醫生比例為每千人只有1.9名醫生,是亞洲先進國家或地區中最低之一,本港需要再多3,400名醫生才能追上新加坡每千名居民對2.4名醫生的比例,若要達到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每千人有3.4名醫生的水平,更需要多一萬名醫生。

本港醫生人手嚴重短缺,其中一個主因為非本地培訓醫生大幅減少,雖然不少港人子弟都會選擇負笈海外,在歐美著名醫科名校讀醫受訓,然而即使順利畢業,取得當地醫生註冊資格,回港執業仍然困難重重,業界聲稱考試實習等要求,是為市民「把關」,確保外地受訓醫生與本地醫生水平相若,實際醫委會執業試極度嚴苛,考生需一次過考涵蓋一至六年級的課程,對於一個專科醫生,即使有筆記亦未必一定記到,何況本港的執業試是欠缺考試大綱及預習材料,最終導致在港執業的海外醫生少之又少,僅佔醫生人手3%。

礙於醫生業界的保護主義,無論是增加醫科學生學額,還是豁免海外醫生免試執業,都並非易事,因而形成一股「醫療霸權」勢力,特別是公立醫院醫生動輒以罷工作為要挾,置病人生死於不顧。就如去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初期,一班醫護卻選擇做逃兵,無理發起罷工。特區政府今次大膽提出修例,正好可擊倒本港積存已久的「醫療霸權」,長遠提高本港的醫療質素。

事實上,前世擱`幹事陳馮富珍、前中大校長及中大醫學院院長李國章、港大醫學院院長梁卓偉等,均是長期在香港服務的非本地畢業生,一樣可以為本港醫療作出卓越貢獻。

新加坡引入海外醫生時,早已採取免試制度,醫生須從認可的103間著名海外醫學院畢業,同時須在新加坡醫學委員會批准的高級醫生監督下執業兩年至四年,只有表現滿意才可申請註冊執業。新加坡亦不時因應本地醫科畢業生人數而調整認可醫院數目,照顧到本地醫科生利益不會受損。

澳洲引入海外醫生時,有關人士須在英國、美國、加拿大、新西蘭和愛爾蘭五個選定地點通過醫學評估,然後完成一年監督實習後方可申請一般註冊資格。這些例子證明豁免考試不等於犧牲質素,目前最重要的考量,是如何建立機制,確保海外培訓醫生的質素有嚴格保障。

讀文匯報PDF版面

新聞排行
圖集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