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征
如今,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給予受到金融危機衝擊的港澳僑資企業比以往更多的關心與扶持,並把協助他們紓困放到議事日程上。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建議。
一、保持房地產業持續穩定發展
對於房地產行業的兩次中央調控與現況起落,特別是現時對房地產業在擴大內需以及拉動GDP的作用更有體驗。中央七項政策措施提到了要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過去幾年政府對於房地產行業都是實行緊縮性調控的,現在很簡單,只要順應時勢放鬆這些政策。比如過去樓價高時,預徵土地增值稅與所得稅,現時售不出時是否應考慮緩徵呢?房地產熱時政府部門設立了多個名目的各種行政收費和加徵的稅收,可否減收呢?限制外資購買國內商業資產與限制境外人士置業的措施已脫離整體經濟發展的現況可否終止執行呢?13億中國人口消費市場之大,特別是房屋需求最大,如政策鬆動了,那成交量上去了,成本降低了,樓價降低了,這樣政府、發展商、市民三方得利,做到和諧共榮。
房地產業佔全國經濟比重不小,這為國家每年增加稅收和收入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能為解決就業問題作出巨大貢獻,相對於投資債券、基金、股票等金融產品,投資房地產的風險較小,總體收益尚可。房地產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房地產業的發展可以帶動城市建築業、現代服務業、材料加工、傢具業以及餐飲業等幾十個行業,可以營造百業興旺的局面。要重視商辦樓有一個創收的載體的作用,不僅可以促進就業,更可以增加政府稅收,繁榮經濟。還有商業、酒店與高層商辦樓可以增收各項稅收,如業主與租客的物業稅、各項營業稅和所得稅等合起來就可以高達幾千萬,一幢大型物業或酒店管理就可以解決幾百人的就業問題,這對刺激當地經濟有實質性推動。
各地政府現已積極採取相應措施,規定購買首套住房的購房者的補助並調整住房公積金貸款首付比例和最高貸款的額度。目前從中央到地方已開展對低收入群體保障性住房建設,包括農村在內的內需拉動的調研,最終都成為各級政府應對內外經濟困境、部署下一步工作的重要依據。
二、積極轉型並尋找機遇
在這世界經濟形勢出現逆轉和巨變時,回歸祖國後港人與國家和全國人民站在一起,共同為中華民族興旺分享繁榮,更要在今天面臨危機時風雨同舟、勵精圖志。下面提幾點建議:
第一、在金融海嘯帶來的一片哀鴻遍野中,我們看到歐美元氣大傷。加之大量中介倒閉、縮減過剩人員,對專業人士、金融從業員,甚至高職位人士的就業影響最大,其中經理、行政或專業人員的失業人數已急升30%,這正是我們廣納歐美金融人才精英的大好時機。人民幣也可以在此時機下加快成為國際儲備貨幣,以此提高中國產品在世界產業鏈中的位置,逐漸讓人民幣成為國際結算貸幣之一,發行人民幣債券,加快人民幣可兌換的進程,令香港最終成為人民幣離岸中心,那麼我們國力的強盛為世界經濟作出舉足輕重的貢獻就不會太遠了。
第二、關注實體經濟發展,不能熱衷於搞泡沫。真正意義上的金融產業必須是依附和服務於實體產業的。儘管形式嚴峻,但有危就有機,現在原材料的價格大幅下降,為投資企業低成本擴張提供了良機。建議各級政府部門也要指導和幫助企業用足、用好各項扶持政策制定出台引導、支持企業轉型升級的新舉措。經濟復甦不是簡單的結構重複,注重轉型、推進創新、提高質素才是真正的企業振興途徑。經過這場經濟危機重新洗牌的製造型企業要完成自身轉型,推進產品換代,以新的模式另起爐灶。「轉型理念」也適用各個行業,包括房地產企業,重視經濟型住房符合縮小貧富差異符合和諧共富的方向,也符合政府關注民生與發展商適應持續發展激勵機制的需要。
第三、金融危機爆發給我們僑商中靠上一代白手起家的年輕一代上了生動的一課,使他們清醒思索提高處理危機和應變的信心何在?對於那些受到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壓力而陷入困境的企業,他們學到的將是如何解決年輕勞動力再培訓。更多研究國際金融和商業法規的改進,把金融海嘯的成因消化並從中汲取經驗,制定出更新的應對方法,制定抗風險自保建制的制度和監管方法。國內的金融服務業堅定走中國自己的發展國際化金融的道路,加緊輸入外地金融人才,依靠兩地合作互補共同打造成真材實料的真正國際金融中心。
華人港澳同胞企業很多是家庭傳承,現在正處在新老交替,我們根在中國,讓去海外留學子女回歸內地,讓他們承載我們的文化傳統,又兼具現代管理的創新的思維,有利於我們企業轉型。作為經歷商海風雨幾十年的過來人,比過去任何時候更加注重把希望放在年輕人身上,惟有他們代表我們中華民族薪火相傳的愛國主義精神代代相傳、培養他們成為崛起在世界現代經濟舞台上最能創新的一代,我們的企業才能經風雨歷練而彌堅,與時俱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