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索: 帳戶 密碼
文匯網首頁 | 檢索 | 加入最愛 | 本報PDF版 | | 簡體 
2009年1月6日 星期二
 您的位置: 文匯首頁 >> 副刊 >> 正文
【打印】 【投稿】 【推薦】 【關閉】

歷史與空間•孔子本是性情中人


http://paper.wenweipo.com   [2009-01-06]     我要評論
放大圖片

 ■台北孔廟推出孔子、樂生與佾生的「樂活孔子」及「桃李滿天下」公仔。

王兆貴

 有個故事說,宋國一丁姓農民,因家中沒水井,要專門僱工從很遠的地方取水。及至家中打出水井,就省下了一個勞動力。於是,丁氏逢人便說:「我家打了一口井,相當於得了一個人!」這話傳來傳去,卻變成了「丁家從井裡挖出一個人」。以至於鬧得舉國上下沸沸揚揚,連國君也被驚動了。宋君就派人到丁家查問,丁氏回答說:「打井後讓我多了一個使喚的人手,但並非是從井裡挖出來的。」

 這個故事就像密傳口令的遊戲那樣,起始的一句話,隨著傳遞的人數的增多,到後來竟然會變成意思完全不同的另外一句話。它告訴我們,語言文字在傳播的過程中易生衍變,聽者不足為信。同樣的道理,口傳抑或是文字記載的歷史,經過若干年若干人的整理加工,也難免會發生訛傳的謬誤。正如有位學者說的那樣「原來文字描述的化約往往被忽略了,語言的不連續性替代了事物的完整性;假設被當成常態,逼問成了確知,原來那塊模糊不清的領域被取消了,問題的雙元性成了不折不扣的答案,原來階段的、嘗試的解釋也直接成了普遍的真理」。所以孟子在閱讀了《尚書.武成》一篇後,感慨地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孟子認為,像周武王這樣講仁道的人,討伐商紂王這樣極為不仁的人,怎麼會使血流成河呢?因此,我們在讀史的過程中,如果只看後人加工整理的評傳,往往就會被蒙蔽。只有查考源頭,方能弄清事實真相。

 孔子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似乎早有定論。在至聖先師這頂欽此御定的大帽子下,我們眼中的孔子已經成了禮教和道統的僵硬偶像,不僅完美高大,而且嚴厲古板,不近人情。其實,孔子在世時,是沒有現在這麼大的名氣的。據《孔子家語》說:孔子的西鄰,住著的一個人,卻並不知道他這位東鄰是個什麼人物,他每次提到孔子的時候,總是毫不客氣地直呼孔子的小名,說是「俺東家之丘」如何如何。從歷史的原始記錄看,孔子當年也是性情中人,他的內心世界豐富而又柔韌,理性而又現實。

 翻看《史記.孔子世家》你會發現,在司馬遷的筆下,並非所有的記述都是聖人的行徑。孔子年少喪母,守靈期間,陽虎前來弔唁,冷不防問道,你聽說過沒有,季孫氏準備舉辦一場大型宴會,打算邀請全魯國知名人士一起參加?孔子說,真的嗎?我也很想去。陽虎說,不用了,你所以不知道,是因為名單裡沒有你。

 根據《史記》的這段記載,我們便不難想像,一個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嚮往與憧憬的十七歲少年,聽說有這麼一場全國名人都到場的盛會,一時忘了自己重孝在身,脫口說出他也很想去,應當是情理之中的事。司馬遷是一個不為尊者諱的史官,他的這段記述,並非譭謗孔子是一個不守孝道的人。眾所周知,孔子是很看重孝道的,但他看重的是孝道的人性內涵,而不在形式。曾參在瓜地裡耘土除草,不小心碰斷了瓜秧的根,其父曾皙非常生氣地拿起大棒打他。曾參昏倒在地,醒過來立刻說,兒子做錯了事,您教訓我時力氣這麼大,說明您身體很健康啊。回到家中,為讓父親知道自己心平氣和,曾參還到屏風後邊彈琴唱歌。孔子聽到這件事後對門生說,曾參來的時候,不准他進見。曾參向孔子請罪,孔子說,你沒聽說古代有個叫舜的人,其父瞽叟找他做事時,就一定在身邊;若要謀害他,卻從未得逞過。對於父輩小一點的責罰,要恭敬領受;若遇父親暴怒拿起大棒時,則應趕緊跑開。如今你卻等在那裡挨打,萬一失手致死,陷父親於不義,還有什麼比這更不孝的嗎?

 一次,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等陪孔子坐著聊天。孔子讓弟子們完全不必拘謹,放開來說說對生活憧憬的心裡話。當聽了子路、冉有和公西華慷慨陳詞自己的宏大志向時,孔子一笑置之,卻對曾皙關於郊外春遊的那段閒情逸致的表白心嚮往之,深表贊同,喟然歎曰:我的想法與曾皙一樣啊!從這段記述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並不是一個死守教條不放的人,在他的人生追求中,不乏對無拘無束的幸福生活的渴望。在與弟子們的相處中,孔子也並非總是板著面孔,有時也開開玩笑。孔子的學生子游,在魯國的武城做官,他重視用禮樂教化百姓,城裡處處可以聽到弦樂歌聲。孔子卻說,殺雞何必要用宰牛刀呢?不料卻被子游狠狠地將了一軍,孔子只好乖乖地認輸,「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才只是和他開個玩笑罷了。」

 馬克思說自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原因就在於他的理論被教條化,絕對化了,他的人格也被平面化,偶像化了。同樣,如果孔夫子在世,他也不會認為自己是儒學宗師,認可自己是孔孟之道主義者的,至於「大成至聖先師」等名號,那是後世特別是宋明以降那些利用他的統治者封給他的。因為在孔子思想的傳播以及歷史延續過程中,教條化、絕對化、宗教化的現象同樣也會發生,不僅在後世那些追捧利用他的人中發生過,就是在他的第一代弟子中也發生過。從史籍的記載中,說「不學禮法就無法立身處世」的孔子,每逢遇到禮法與人性相悖時,往往會欣賞某些不合禮法的事,而那些謹記老師教導的弟子,就會驚愕不解,並屢屢發出「老師,您不是說禮法規定應當如何如何」的詰問。

 儒家的學說原本並不抽象,孔子的為人原本並不刻板,之所以會發生上述異化的歷史現象,讓孔子由一個活潑、幽默、理性、開明的智慧長者,變成一個以禮教殺人的冷面偶像,責任不在孔子,而在後世那些教條主義者和假道學們。

相關新聞
穿起制服便是自己人? (圖)
《同袍》 (圖)
聲光專訪:麥兆輝、莊文強為Sammi度身大搜查 (圖)
銀幕短打:狄仁傑與七劍2 (圖)
歷史與空間•孔子本是性情中人 (圖)
豆棚閑話•黃侃笑談 (圖)
來鴻•想起董鼎山和聶華苓
古典瞬間•唐朝公務人員差旅補貼
亦有可聞•臘月話「臘」 (圖)
百家廊•一職難求 考研忘憂? (圖)
生活語絲•西關風情
思旋天地•歡迎○九
海闊天空•美國經濟馬上就變好?
琴台客聚•曾國藩問卦
翠袖乾坤•香港賤男
一家之言•開口常中
14歲殘奧女泳將 成英國最年輕MBE (圖)
強化親子溝通 日本學校推「便當日」 (圖)
女作家「登上」土耳其鈔票 (圖)
基因變異導致冬季抑鬱 (圖)
【打印】 【投稿】 【推薦】 【上一條】 【回頁頂】 【下一條】 【關閉】
副刊

點擊排行榜

更多 

新聞專題

更多